影像承载的珍贵记忆

——记“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展”

 

 

近日,“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展”在上海市静安区福建北路100号万象天地西里国家地理展厅盛大开幕,展览吸引了数万人前往参观。色彩缤纷的城市影像、瑰丽变幻的自然风光、细致入微的人文特写……百余件摄影艺术作品惊艳登场,为全城敬献一场视觉盛宴。


参观者络绎不绝

 

超越130年的经典瞬间尽现

 

《国家地理》杂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官方杂志,从1888年创办至今已131年,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国家地理》杂志的视角从极地到内陆,从海底到月球,从残存的原始部落,到现代都市中奔跑的人群,它不但记录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记录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记录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国家地理》杂志自1888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我们所在的星球和其中的一切。它不仅探索和记录了自然地理的万千概貌,还定格了野生动物、人文、历史、社会珍贵而动人的经典瞬间。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照片和故事反映着我们所处世界的广阔视野,极富美感和诗意的视角导引着我们重新认识世界。


嫦娥三号



巨大的佛像

 

《国家地理》杂志自1888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我们所在的星球和其中的一切。它不仅探索和记录了自然地理的万千概貌,还定格了野生动物、人文、历史、社会珍贵而动人的经典瞬间。《国家地理》杂志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从社会人文到自然风光再到历史现场,摄影师们深入险境挖掘不为人知的画面,利用技术取得的角度,累积了无数传奇的经典作品。《国家地理》杂志更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代表着窗框,犹如一扇打开世界的美丽窗户。

 

一日阅尽百年间寰宇万千

 

本次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来到上海,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升级,由七大主题板块升级为八大主题板块:探索发现、大地之美、奥妙生命、勇闯未知、全新视界、环保之声、《国家地理》的摄影记者们及特别策划关于中国的展区——巍巍华夏——发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之壮阔山河,体验中华泱泱大国之千年文明。

130年间《国家地理》对世界和人类的无尽探寻、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入观察,都将在展览里一一呈现。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照片和故事反映着我们所处世界的广阔视野,极富美感和诗意的视角导引着我们重新认识世界。

此次展览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策展,以摄影作品、视频影像、多媒体互动三个板块组成。主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时空走廊”,由1888年以来杂志的千余幅封面精选而成,形成宛如时光走廊的独特封面墙,展示了1888年到2023年千余张《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彩封面,从创刊起的封面一一排列,每一幅都等比例制作,每一张封面的背后都蕴藏着非凡的影像故事。


展览现场


在这里,你会了解《国家地理》杂志第一张彩色照片,第一次夜间拍摄,第一次水下拍摄,第一次动态捕捉等很多历史性的第一次,感慨每一次科技的一小步,都将成为人类的一大步。

影厅循环播放“动物大迁徙”片段,游客还能触摸3200岁高龄的“总统树”,用多媒体互动的形式丰富展览体验。游客除了能在展览中欣赏近百幅经典影像作品,还能和《国家地理》杂志品牌标识黄框装置拍照、分享。


展厅现场


一张照片,便是一个故事。从最初的文字封面,到现在的高清大图,你可能无法一一欣赏每一幅照片,目之所及,俱为经典。每一幅照片都耐人寻味,令人赞叹。无论你的目光停留在哪一个小黄框里,无论你看到的是动物、植物或是人物,只要瞬间凝视,便可感受到影像所带来的触动。这便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需要回溯到作品拍摄的那个年代,你会惊奇地发现大量作品是第一次用影像记录人类活动、科技突破、动物世界。欣赏每一幅作品的时候,当耐心看完文字解说,你一定会心潮起伏。长长的时空隧道摆放着《国家地理》杂志千余幅封面,千余张表情,千余个故事,读者能够轻松穿越到属于自己出生那年那月的世界。

 

影像记载的文化盛宴

 

一次影像展,更像是历史故事的述说。一张张照片,以结构与光影的变化,呈现出故事化的影像演绎,带领观览者走进千变万化的奇妙境地,欣赏精彩纷呈的人物镜像、宽广无垠的草原风光、常年冰封的雪山高域、人文交汇的城市风情、百年前的历史影像……一系列精妙艺术影像的纷繁出现,交织出最美的时光画面,漫游展示区内,如同走在璀璨的艺术长廊。

《国家地理》杂志百年精选作品与影像的极高造诣,也让诸多参观者在观览中产生了心灵的共鸣。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里,透露着静中带动的艺术美感;天堑般的巨状红岩,映透着喀斯特地貌的瑰丽壮观;划破天际的紫色闪电,仿佛穿透自然界的怒喊;孤独伫立的中亚建筑,条理清晰的雕饰纹刻,在彰显建筑工艺与中亚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也侧映着摄影者的细腻揣摩……山河湖原,人物城路,丰富的元素构成,精致的色彩组合,如同一幕幕电影场景,上演着壮丽高昂的亚欧大陆风情。

2023年全新升级的“超越130年: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呈现了众多享誉全球的纪实摄影殿堂级作品。《国家地理》始终秉承我们的世界及其中的一切的追求,不忘初心,此次内容囊括世界文化遗产、自然奇观、神秘生物、奥妙宇宙、生态环保等多种类型,在对世界美景与文明的探索上,从未停步,让诸多优秀的摄影师们把惊人的探索成果一一展现。

摄影师詹·理查德森(JimRichardson)的作品《黑夜公园》展示的主题是:城市中心的光污染正在掠夺属于我们的星空,渐渐地我们看到的都是阴霾。位于美国犹他州自然布里吉斯国家天然纪念物的奥瓦乔姆桥,詹·理查德森捕捉到黑夜公园的这幅作品,仿佛是我们又重新夺回了天空一般,让人充满希望和欣慰...


黑夜公园


《引领文明黎明的被焚之城》摄影师为巴巴克·塔弗莱希(KenjiYamaguchi)。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被焚之城,位于与阿富汗接壤的伊朗东南部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古城,这是一座从田园生活转变为城市生活的城市,同时也是第一个出现的复杂社会。曾荣获2009年伦纳德·尼尔森科学摄影奖的伊朗摄影师巴巴克·塔弗莱希,通过镜头记录下贫瘠沙漠中的美丽图景,引人遥想历史尘埃中出现过的城市文明。


引领文明黎明的被焚之城


一张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照片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摄影师:埃默里·克里斯托夫。104年之前,载着1300多名乘客和800多名船员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而沉没,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直到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向世界宣布了沉船遗址的发现,由罗伯特·巴拉德博士领军的团队,在北大西洋超过3公里深的水底找到了它。这项调查完全没有派人下水,而是由可以遥控操作的深海潜水器阿尔戈号,以及摄影师参与设计的电子相机系统来进行。

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夫·麦凯瑞拍摄的《阿富汗少女》在1985年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并赢得荣誉。照片中女孩的家人已经在战乱中丧生,她的双眼中充满了愤怒,隐忍的嘴角又像对着镜头述说着无助。如今,这幅优秀的作品已经成为世界受苦难的社会底层妇女以及儿童的标志。有趣的是,时隔十七年,史蒂夫·麦凯瑞再次为她拍下一组照片,手持的便是1985年刊有自己作品作为封面的杂志,这张照片被作为2002年《国家地理》杂志4月号的封面故事。阿富汗少女三次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可见阿富汗问题不容忽视。


阿富汗少女


摄影师保罗·尼克伦(PaulNicklen)的作品《一只将企鹅送给摄影师的花斑海豹》也颇有趣。我们认为这只海豹试图进行物种间沟通。来自加拿大的生物学家、摄影师保罗·尼克伦,也是一名海洋环保主义者,擅长在水下拍照,像他这这样能够在极地潜水的摄影师非常罕见。摄影师强烈的探索精神、高超的摄影技术及惊险刺激的拍摄过程,使得这样一幅生动又有趣的作品诞生,这也是它本人在国家地理当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段经历!


一只将企鹅送给摄影师的花斑海豹


摄影师乔·贝朗格(JoeBelanger)在世界的尽头看冰岛秘密温泉。一整片白色与蓝色的场域,到处都是冰川和冰山,周围群山环抱,海岸线多岩石,崎岖不平,乔·贝朗格利用摄影冻结了时间,诉说着最难忘的冰岛体验,如地名一般神秘莫测,显现出一个尘世以外的地方。

屡获殊荣的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同时被称为会的摄影师,他通过上帝视角般的高空拍摄,呈现了撒哈拉沙漠阿舍尔绿洲的神奇迷人风光,一群骆驼正在其中休憩与饮水。跳脱传统的拍摄方式,通过广阔的视角及构图,带领我们发现人迹罕至之处的神秘风景。

有张照片题为《南极》,摄于南极洲,1995年拍摄,摄影:弗兰斯·兰廷。拍摄这张照片非常不易,因为在小企鹅的一生中,父母团聚的时刻非常短暂。南极洲的帝企鹅靠叫声来寻找亲人,摄影师包机飞去南极,在帐篷里住了一个月,才拍摄到了这幅杰作。


南极


名为《人性》的摄影作品摄于挪威诺朗峡湾,1957年拍摄,摄影者:安德鲁· H.布朗。“人性化的地理”,要求人物与景色相结合,这种风格也被称为“明信片风景”。这张照片看似并无波澜,构图也很简单,被放在了展览的最后,是因为它就像摄影师在尝试与我们沟通一样,它代表了《国家地理》杂志过去的种种辉煌,也在试图告诉我们,最深的美往往也是平凡之美。


挪威,一只好奇的北极熊向摄影师所在的木屋内部观察搜寻食物。


一张柯莫德熊的照片,白色的毛皮来自基因变异,拍到它的时候小家伙正好在享用美食。摄影师:保罗·尼克伦。

这是为了保护鱼类样本免受饥饿的捕食鱼类的攻击,才用保护袋将它们装起来。摄影师:罗伯特·B·古德曼。这是《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第一张水下摄影作品。1927年,由海洋生物学家威廉·朗利和当时第一任国家地理摄影研究室主任查尔斯·马丁拍摄。当时他们没有高端的摄影设备,两个人带着防水相机,用木筏拖着约2400颗灯泡的爆炸性闪光粉,踏入海龟群岛周围浅滩进行拍摄。隆利在拍摄时被引爆的闪光粉灼伤,但还是拍摄到了这张照片。

这只狮尾狒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只不过因为天生长相比较奇怪,它们其实是食草动物,并不凶残。摄影师:麦克·尼克斯。

1963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为纪念成立75周年,派出了圣母峰探险队前往珠穆朗玛峰,这是正在穿越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洛子峰的照片,洛子峰是世界第四高峰,在藏语中意为“青色美貌的仙女”,它的特点是山势雄伟险峻,地形错综复杂,有数不尽的巨大冰裂缝。这支探险队有19名登山家和32位雪巴向导,看起来就像是一支迷你军队。在27吨重的补给品中,除了冷冻干燥口粮、氧气筒、啤酒以及一盒盒香烟,还有七部摄影机和8.5公里长的底片,当时探险队员们带着这么长的底片艰难步行在雪地中,可以想象难度之大。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队员们长长的脚印留在了雪地里,望不到尽头的雪山和终点是他们的探险之路,也是《国家地理》杂志核心的精神追求。摄影师:巴里·毕晓普。

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参加游行的工人手举着红旗穿过红场的画面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摄影师:迪恩·康格。

一幅人像作品,他是美国海军军官罗伯特·E·皮尔里,同时也是首个登上北极的科学家。他的首次北极之行是在1886年,距离现在已经整整130年了。皮尔里在北极生活了4年,跟许多爱斯基摩人交朋友,“爱斯基摩”指“吃生肉的人”,最早由印第安人叫起来,但是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他们将自己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皮尔里在北极学会了很多生存技能,后来还说服理事会出资1000美金,由他带队远征北极。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190946日到达北极。这位征服北极的军官因为探险,有多只脚趾都被冻伤切除,但当他从当时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手中接下象征荣誉的“哈伯德奖章”时,依然风度翩翩。

摄影作品中有第一台可以操控的潜水器,长得有点像变形版的小黄人,在要下水进行科考研究之前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摄影师:托马斯·J·阿伯克龙比。


图中这是第一台可以操控的潜水器,长得还有点像变形版的小黄人


《国家地理》杂志的签约摄影师来自全球各地,他们每年的旅行里程超过100万英里,每个专题都需要耗费几百个胶卷,每幅刊出的图片都是从上千张照片中甄选而出,从内陆到极地,从海底到月球,从草原森林中残存的原始部落,到现代都市中奔跑的人群……只有亲自站在影像作品前,才能真切感受到每一个像素、每一处细节带来的视觉震撼,这是任何形式的观感都无法匹敌的。数十位获奖无数的国家地理摄影师们,他们飞跃群山之巅,翱翔大海之上;掠过城市苍穹,驻足经典瞬间。他们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呈现城市百态、探索大地奇迹,穿梭在神秘、古老、现代的大地。近百年的时代高速发展,数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从未以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精美的画面、深刻的人文关怀被集中呈现过。世界不止一面,蕴藏万千奇迹,只待观者,透过黄框探索世界,也框住身边的美。

 

巍巍华夏全新展区见证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

 

中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次首次设立的巍巍华夏主题展区,从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大地的巍峨壮阔以以及令人惊叹的华夏之美。跟随《国家地理》国际摄影大师们的脚步,领略辉煌宫殿、独特地貌、经典民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最佳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等多样化拍摄作品,以卓越的纪实摄影角度记录绝美中国,一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青城山和都江堰灌溉系统



五台山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红河哈尼梯田是以中国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弯曲绵延、如山如海般的梯田景观,透过宽阔的画面与绝佳的拍摄角度,作品《红河哈尼梯田》让人领略这一真正的大地艺术。


哈尼梯田


摄影师汤姆·蒂尔(TomTill)的作品《中国丹霞》展现了迷人的丹霞自然风光,引人入胜。中国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第四十项世界遗产,这一地区壮观的红色悬崖和高耸的天然石柱是由不同颜色的砂岩和矿物层在数百万年的挤压下形成的。北美自然摄影协会出会员奖、擅长风光摄影的著名美国摄影师汤姆·蒂尔,着迷与天地万物的自然之美,他巧妙利用自然界的光线与反射,从而获取到一幅不同于寻常的五彩丹霞地貌图像,令人惊艳。


中国丹霞


作品《明清两代的皇宫》摄影师何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最佳世界遗产的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代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殿,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现今也成为中国的象征,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摄影师何娟镜头里的皇宫,在蓝天白云、湖水及绿树掩映下,特殊的构图使得皇宫少了一份威严,多了一份柔美。


明清两代的皇宫

 

历史悠久的杂志

 

1888113日,33人在美国华盛顿的宇宙俱乐部聚会,成立了一个以“增进和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的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它的创办人之一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同年10月,新成立的学会创办了自己的会刊,这便是如今享誉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从那时起到如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走过了131年的历史,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盈利教育与科学机构。它问世的时候正值人类历史由于科技发明的巨大进步而揭开新的篇章之际。电话、电灯、汽车、飞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惊奇,更是革命。诞生在这样的时代似乎注定了它永远追求革新的品质。


撒哈拉沙漠阿舍尔绿洲的骆驼群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办人之一、电话发明者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为《国家地理》杂志奠定了日后发展后发展的基础:一是推行会员制,将杂志卖给每一位想入地理学会的人,买杂志就是入学会、交会费,这为《国家地理》杂志日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模式;二是大胆起用了只有23岁的年轻教师葛罗夫纳。葛罗夫纳上任后一改《国家地理》杂志传统的编辑模式,将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让给图片,精美绝伦的大图片所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使它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加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朴素的自然状态,《国家地理》杂志很快以傲视全球的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杂志业。

在大多数读者眼中,《国家地理》杂志意味着权威、科学性、准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梅纳德·威廉斯(Maynard Owen Williams)在给主编葛罗夫纳(Gilbert H. Grosvennor)的信中这样写道:“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一个记者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后对他们说:尽管看吧,要不是因为我,你们无法看到这一切。”这一段话后来被《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广为引用,并成为他们激情和骄傲的工作理由。


卡斯滕·彼得-国家地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已发展出如国家地理视频公司、国家地理地图公司、国家地理学会网站、国家地理探险委员会、国家地理保护基金等实体、机构。《国家地理》杂志亦由期刊推广到图书、印刷品、图片库及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电子产品乃至日用品,它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样被人们所熟知,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印度泰姬陵前的蒸汽火车工程师们

 

永远承载的历史记忆

 

父母的镜头里,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恋人的镜头里,记录的是心动的瞬间;记者的镜头里,记录的是事件的真相;摄影师的镜头里,记录的是世界的美好。每一幅影像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国家地理》—这个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在1888年出版的杂志,历经 131年的岁月沉淀,让人们知道了世界的广博和万千气象。


采集燕窝的马来族渔夫


像任何一张好照片一样,《国家地理》杂志的经典影像是光线、构图与瞬间三大要素的结晶。数年的计划,重达几吨的器材,数千千米的旅程,跋山涉水,耐心等待,在消耗数千卷底片(或装满数百张储存卡),再重复几次这样的过程之后,才能得到一张足以流传久远的画面。就是有这样一群人,关注山河湖海、花草鱼虫,心系万物生灵、天下苍生,敢为一腔热血奔赴险境、愿为一己执念穷尽一生。正是他们的好奇、专注、执着,让我们知道,世界不止眼前的风景。大概,这就是拍摄与记录的乐趣所在。

在没走过的路上,遇到不一样的风景;在走过的路上,遇到不一样的人生。这或许就是展览带给观众最大的感受。影像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缩短了时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在影像中读懂世界,在影像中也读懂了自己。镜头背后的人文思考,一直启迪着人们去发现、去感知这多彩变幻的世界。展览让我们知道,世界,不止一面。

 

 

 

(文/贾晨玲 戴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