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串起的中外交往佳话
黄桂芳 / 文
 
  2013年10月,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这一倡议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升华,为携手打造开启友好合作平台,为各国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古代中国因与菲律宾等东南亚(俗称“南洋”)各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需要,曾建起海上通道,即“海上丝绸之路”(别名海上香料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推动了当时沿海各国的共同发展。它开创于秦汉,繁茂于隋唐,鼎盛于宋元,由盛至衰于明清。明朝时期,郑和(又称三宝太监)自1405年起至1433年“七下西洋”,这是我国航海史上彪炳史册的大事件,菲律宾苏禄东王率庞大队伍历尽艰辛成功访华,也留下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
仿制的明代“福船”
  我生长在福建,求学在北京,去过南京、扬州、杭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后来常驻菲律宾,去过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埃及和肯尼亚等国,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和菲律宾苏禄东王使华多有所闻所见,还查阅过有关史料,同当地官员和侨胞交谈,以及后来前往德州瞻仰苏禄王陵,深有感悟。现记录下来,愿与读者诸君共享。
  郑和七下西洋壮举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凿空之旅”,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西交流的大门。与此同时,汉武帝派出的使团与商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和南海两条线路。从此,中国走向了大洋,走向了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从中国东南部的海港扬帆起航,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一条连接中国—东南亚—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这条航线兴于唐宋,盛于明初。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我国的生丝、茶叶、陶瓷等货物输往海外,外国的胡椒、象牙、沉香等物品运进我国,实现互通贸易,友好交流。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南海诸岛和中南半岛,穿越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郑和(1371—1433),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本姓马,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初名三宝。明太祖时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1385年,随军入北平,在燕王朱棣官邸效力。1403年(明永乐元年),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明成祖赐姓郑,从此称郑和。史称郑和“丰躯伟貌,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习战”。郑和笃信伊斯兰教,也尊崇佛教。明成祖对郑和十分宠信,郑和遂成为下西洋领队的首选。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郑和率62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和2.8万人组成的使团先后七次下西洋,乘坐的是“宝船”(即福建沿海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建造的精致“福船”)。旗舰长44丈,宽18丈,为当时之最。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现浏河镇)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我在福州游览时曾听闻一则郑和井的故事,很是感人。说的是:闽江口粗芦岛(福斗岛)上至今有一口井叫“郑和井”,花岗岩井台上赫然刻着“永乐三年上官郑和”一行文字。说的是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下西洋开展对外贸易和友好交往中的一段真实故事。郑和水师从连江辖区的五虎门扬帆起航前,都要举行祭海仪式,选在粗芦岛设坛。水师两万多名将士临时驻泊岛上,饮水出现短缺,郑和遂率兵士挖掘一口淡水井,解决了岛上军民饮用水困难。后来,每当粗芦岛上居民饮用当年郑和开挖的那口井水时,无不饮水思源,称这口井为“郑和井”。
  郑和下西洋前三次行至东南亚和南亚一带,最远到古里国(今印度西南科泽科德一带),第四、五、六次在福建泉州地区招募水手,组织朝贡的产品,然后从刺桐港出海,到占城、爪哇,横渡印度洋,远至阿拉伯半岛及红海、东非沿岸诸国,直至如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海岸。第七次仍横跨印度洋,最远到达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显明朝声威,“示中国富强”“宣德化而柔远人”,与诸国“甘享天下之福”。郑和使团的活动内容是宣诏、赏赐、贸易以及办理其他有关外交事务。郑和七下西洋,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外物产交流,发展了航海技术,开辟了南洋和印度洋的多条航线,对国际贸易和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使团增进了亚非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扩大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交往。四个国王亲自访明,三十多个海外国家与明朝建立了联系,有些国家与明朝保持了长期来往。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之壮举,中国政府将西沙群岛的两组岛屿命名为“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郑和下西洋较欧洲人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开启的所谓大航海时代早一个世纪,这一壮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东南亚、南亚等郑和到过的地方,至今仍留有三宝庙、三宝港、三宝山、三宝亭等纪念性场所。有关郑和的事迹仍被当地人和华侨传颂不已。据菲律宾侨胞称,靠近苏禄群岛的三宝颜市是以郑和命名的,可惜没有留下任何纪念物。
  我常驻菲律宾期间,听当地华侨、华人谈起郑和下西洋时其水师过南海时曾到过如今的吕宋岛水域,尤其是棉兰老以西苏禄群岛。曾4次随郑和出洋的翻译费信著书《星槎胜览》中也提到三岛国和苏禄即可为证。有历史学家考证,三岛国即为菲律宾群岛。书中提到三岛国:
  其处与琉球大崎山之东鼎峙,有垒石层峦,民倚边而居。田瘠少收,以网鱼于海,织布为业。俗尚朴质。男生拳发,妇女椎髻,单布披之为衣,不解裁缝。凡男子得附舶至中,然罄其资,身归本处,乡人称为能事,尊之有德,父兄皆赞焉。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地产黄腊、木棉布。货用金银、磁器、铁块之属。他还写五言诗曰:幽然三岛国,花木茂常春。气质尤宜朴,裳衣不解纫。游归名赞德,贺礼酒频倾。采吟荒峤外,得句自逡巡。提到苏禄国时写道:居东海之洋,石奇堡障,山涂田瘠,种植稀簿。民下捕鱼虾生啖,螺蛤煮食。男女断发,头缠皂缦,腰围水印花布。俗尚鄙陋。煮海为盐,酿蔗为酒。织竹布,采珍珠,色白绝品。珠有径寸者,己值七八百锭,中者二三百锭。永乐十六年(笔者注,应为十五年),其酋长感慕圣恩,乃挈妻携子涉海来朝,进献巨珠一颗,重七两伍钱,罕古莫能有也。皇上大悦,加劳厚赐金印冠带归国。地产珍珠、降香、黄腊、玳瑁、竹布。货用金银、八都剌布、青珠、磁器、铁铫之属。费信诗吟:苏禄分东海,居民几万家。丸烹围水布,生淡爱鱼虾。径寸珠圆洁,行舟路去赊。献珍胡玉阙,厚赐被光华。
  我还听说,郑和到南洋时曾三次派员礼访苏禄王国,其中有明确记载的是:郑和的军师白本头曾奉派经爪哇前去苏禄,同当时的国王交往甚欢,结下友谊。病逝后,首府霍洛为他建祠庙,内有汉字楹联。至今白本头祠庙和石墓犹在。
苏禄东王陵牌楼
  苏禄东王访华
  在中菲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上,明朝永乐、宣德年间中国同菲律宾南部的酋长国古麻朗和苏禄的互访,留下了令人称颂的友谊佳话。
  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当时有个古麻朗国(又作古麻剌、古麻里、麻剌)。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派遣太监张谦出使该国。1420年,古麻朗国王斡剌义亦敦奔率王后及陪臣随张谦访华。明成祖赐予印诰、冠带、仪仗、鞍马及文倚、金织袭衣。次年归国途中,古麻朗国王病逝于福州,明成祖即命礼部主事杨善协办丧事,赐谥“康靖”,葬于闽县。明成祖封斡剌义亦敦奔之子剌苾继承王位。1424年,剌苾遣使至明,贡方物,明仁宗赐使者钞币。
  无巧不成书的是:就在1417年农历七月,菲律宾棉兰老地区西部信奉伊斯兰教的苏禄酋长国(又作苏鲁、苏罗、苏洛、苏陆等)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菲律宾人称巴杜卡巴塔拉),在郑和航海和中国文化的感召下慕风向化,亲携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和眷属、臣僚一行340余人的友好使团,横跨碧波浩瀚的南海,踏破惊涛骇浪,不远万里前往中国大明。
  他们一行经渤泥、满剌加,再往北沿中南半岛海岸而行,经真腊、占城等地,再折往中国的广州,在泉州登岸,稍作休整后,然后走水路至浦口,沿京杭大运河,经扬州、徐州、济州、临清、德州、沧州、天津、通州等地,于八月初到达北京。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对苏禄东王一行历尽艰辛前来中国极为感动,在故宫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会见仪式和国宴,盛情款待这些来自南洋的贵宾们并封赏、赠以厚礼。明帝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三王。东王感激不尽,请受章服。三王携带了本国的许多珍奇特产,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苏禄东王和西王、峒王携手登临长城,极目燕山,感慨万分。苏禄东王还同永乐皇帝商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策。
  东王及其随从在北京愉快地逗留27天后,当年农历九月取道山东回国。归途中,苏禄东王不幸身患风寒不治,于九月十三日病逝德州 。明成祖闻此噩耗悲痛不已,下令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慰问苏禄东王的家属,并为东王按明朝亲王的规格举行隆重葬礼。明成祖追封东王谥号“恭定”,派高官祭奠并亲撰碑文。苏禄贵宾们对中方的隆重接待和丧事安排感激不尽。东王的长子都麻含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和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及侍从等10余人留在中国守陵。为安排好苏禄东王德州后裔的生活,永乐皇帝特命礼部官员查例赐恤,除陵庙地基以外,还赐祭田238亩,永不纳税,守墓人员都享受俸禄。
  为尊重苏禄东王后裔信奉伊斯兰教习俗,明朝政府还专门从济南府历城县拨来夏、马、陈三姓回民,与他们一起守墓,免除各种苛捐杂税和差役。苏禄东王后裔可以同夏、马、陈三姓通婚,但后裔之间系近亲,不许通婚。据历史记载,1731年(雍正九年),苏禄国王苏老丹访华,到德州瞻拜祖墓。东王第8代后裔温崇凯、安汝奇提出入籍要求,获得清朝政府准许。从此,他们及其后代均成了中国的公民。
  六百零五年以来,留下来守墓的王妃、王子的子子孙孙在德州繁衍生息。据说,现在中国境外和旅居海外祖籍德州、信奉伊斯兰教的安、温两姓便是当年苏禄东王的后裔,至今留在德州北营村的安、温两姓近300人,传至22代后裔。苏禄东王后裔为主体形成的守陵村落已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座陵园,含王墓、御碑楼、牌坊、正殿、神道、裬恩殿、东西配殿以及东南隅的王妃墓、王子墓和西南隅清真寺等,历经几代重建基本上保存完好。
苏禄王族和晚辈祭祀王陵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德州市对“故苏禄国恭定王墓”这座不同寻常的外国国王寝陵多次修缮。这座中国境内唯一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的陵墓,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陵园院中所立的“苏禄国王纪念碑”,是由东王后裔苏丹王、菲律宾实现黎刹信念协会和菲律宾国家历史协会联合修建的。三十多年来,不少菲律宾贵宾包括一些政要、几任驻华使节、苏禄省官员及菲律宾游客都慕名前往瞻仰苏禄王陵。1999年,菲律宾苏丹王(苏禄东王第16代传人)到德州拜祭其祖先,并参加了德州“9·9”经贸洽谈会。2005年6月,适逢中菲建交30周年,德州安温家族的主要成员17代孙安金田、18代孙安砚春、温海军等应邀前往菲律宾进行寻根之旅,受到了苏禄王室成员和菲律宾政府、人民的热情接待。
  2017年6月,苏禄东王18代孙安立柱、19代孙女安静和孙温芳等应邀访菲,参加庆祝菲中建交42周年暨纪念苏禄东王访华600年系列活动。同年7月初,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德州)—菲律宾商机对接会在马尼拉举行,来自德州的100多家企业代表出席,以谋求同菲方开展合作的广阔空间,让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焕发出新的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有部分苏禄东王后裔离开北营村到全国各地发展。目前苏禄东王后裔近4000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也在中菲友好交流的历史长卷中点缀了精彩一笔。
  2018年5月8日为苏禄王访华601周年纪念日。4月底由三艘巴朗盖古法木船组成的菲律宾探险船队,基本上以风力驱动穿越海洋,靠太阳和星星导舵。他们一行26人航行700多海里重走苏禄王当年航线,从菲律宾出发,途经厦门停泊歇息(笔者夫妇有幸在厦门和平码头见到过这三艘船),后继续北上,5月8日抵达德州,船员们向苏禄王陵献花致意!此访问活动意义非凡,为中菲两国在“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深化合作交流作出了贡献。
  笔者2017年9月13日曾在北京见到参加“纪念苏禄王访华六百周年”活动的苏禄公主杰赛尔·基拉姆,请她谈谈她多次到中国德州的体会,她用英语说:“还是中国亲人们说得好,亲戚越走越亲,我每次到德州来就是走亲戚。”真是“国之交,贵相知;民之交,贵相亲”呐!
  如今苏禄东王使华的历史,在中国和菲律宾早已传为佳话。苏禄东王及其后裔不仅成为中菲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而且成为促进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纽带。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