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长征,一次跨越险阻的伟大壮举,一段充满传奇和壮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每一步都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如今,90年过去了,长征的故事仍然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那么,你是否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究竟是由谁记录、梳理,并流传于世的呢?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经多年累积爬梳、钩沉史料,为我们再现了历史背后的真实细节......
1、关于长征最早的记录
长征的故事是怎样流传于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始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1937年在英国出版后轰动世界,1938年在美国出版,翻译成中文版时改名为《西行漫记》。
其实就在斯诺采访红军指战员时,不少长征亲历者也在拿起笔写回忆录,并于1937年2月编成,比斯诺成书时间还早。这本最初名为《二万五千里》的书稿,是关于长征最早、最可靠的回忆。但由于陕北一直被封锁、被包围,这本书几经周折到1942年才内部出版。195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20周年时才公开出版。
关于这本书,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英国版)和《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1938年版)
1936年春,上海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在报道中惊叹红军走过半个中国的远征奇迹,称其为伟大的史诗,感叹没有关于长征的文字记录。远在陕北瓦窑堡的红军和中央领导获悉后,决定由中央军委集中一切文件和一些个人日记,组织几个人负责去写。
当时红军为了尽快到抗日第一线——绥远,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东渡黄河到达山西,但军阀阎锡山不肯借道。红军正倾全力东征,一时无暇顾及,采写工作一直延宕到8月。而斯诺的到来,也加快并推动了这件事。
党中央机关从陕北的瓦窑堡迁到保安后,环境相对安定。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同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写信发起征稿。同时,他们又向各部队发出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写成许多片断,于九月五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
中央领导、军委领导同志带头写作,如董必武、李富春、张云逸、徐特立等。做政治工作的陆定一、萧华、王首道、熊伯涛身体力行。
在保安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的36个学员都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他们中不少人响应号召,许多拿枪杆子的人,现在拿起笔杆子,有:张爱萍、彭雪枫、刘亚楼、杨成武、谭政、耿飚、周士第、陈士榘、莫文骅、彭加伦、舒同、贾拓夫、童小鹏,开始在林野中、星月下写作。陕北地广人稀,地瘠民穷,连纸张都难以找到,写作的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不久,稿件从各个方面涌向编辑委员会。10月底收到征稿200多件,50万字。
根据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的誉清稿本于2006年影印出版的《二万五千里》
1937年2月22日,编者经过精选,选出110篇,近40万字。按一日、一事、一文,基本按行军时间、路线顺序排列。编者本着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为了存真,来稿中除笔误和特别不妥的句子加以改正外,其余绝不滥加修改。这是关于长征最早、最可靠的回忆。
书后附有:红军歌曲,重要战役的英雄姓名录,红军第一军团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经过名山著水关隘封锁线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所经之民族区域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行军和休息的时间统计表。这些统计均依据命令、报告、各种日记、报纸汇集而成。那时,长征日记比比皆是,远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多得多。
此书编好后,因编者离开延安,一直没有付印,只有一本存于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部组织誊清复写全稿,装订成誊清稿本。大约在1937年3月至6月间,中央通过地下党带到上海准备出版,但由于抗日战争大爆发,未能出版。
1937年底冯雪峰离开上海前将誊清稿本交党外朋友谢澹如保管。新中国建立后谢担任上海鲁迅纪念馆第一任副馆长,1962年谢逝世。其家属将誊清稿本交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2006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将誊清稿本影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红军长征记》的出版与重印
保存于延安总政治部宣传部的这本稿本因借阅的人很多,宣传部深恐损毁或遗失,到1942年11月20日终于有机会付印。书名改为《红军长征记》,这个名字更接近7年前毛泽东、杨尚昆电报中所说的书名。其目的是供参考及保存史料,所以一字未改。并要求“接到本书的同志妥为保存,不得转让他人,不准再行翻印”。
1942年11月,《红军长征记》在延安出版
当时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延安受到经济封锁,印书用的是粗糙的草纸,不易阅读,不易保存,数量很少。经过战争,党中央撤出延安,逾越险阻,该书到北京后已所存无几。2002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从斯诺捐赠的图书中,发现了一部朱德签名的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上、下两册,成为史学界的一件幸事。
油画《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家博物馆藏)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宣部成立了一个处,专门收集研究中共党史资料。那时中央机关十分精干,只有部和处两级。中宣部副部长徐特立兼任主任。徐老是党内五老之一,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的老师,德高望重。历史学界令人尊敬的前辈黎澍为副主任。后来成为党史专家的缪楚黄是工作人员,负责编辑出版《党史资料》,每年4本。这套书当时发给中央委员和中央各部正副部长和党委党组机关,只印800册。1953年扩大到地委部长级干部,也不过印两三千册。这套书从1951年底到1954年共出版了24辑,320万字。现在已很难找到,更难以找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雕塑
为了保存史料,1954年《党史资料》分三期重新刊印《红军长征记》,发表时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题目与内容更加准确。刊印前,重新校对,改过错字。因长征中有不少重要事件,没有文章记述,成为空白,缪楚黄对此做了补注和附注。那时中宣部长征干部很多,为缪楚黄写的编者按和注释补充了珍贵的史料。出版时,共收录96篇。
1955年,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并再次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增删和修订。减少了有关民情风俗、奇闻逸事的文章。采用原《红军长征记》的文章48篇。增加了1936年、1937年曾在巴黎发表过的几篇长文,如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陕西》等几篇。
回顾长征这段历史,可以说,没有比这本书更真实、更感人的第一手史料了!写作此书时,亲历者们大都二三十岁,正值青壮年,精力充沛,记忆力好。写作时间离所经历的事件年代还不到一年,记忆清晰、可靠。文字朴实无华,内容真实可信,流露的情感率直、坦诚、感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让人读后为之感动和深受鼓舞。
从此,红军长征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本课堂,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间传奇,而长征精神因此逐渐演化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战胜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图腾。
(注:本文转载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