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一路之间,“上海”与“下海”的历史往事

苏秉公



听说过上海,但你听说过下海吗?其实,在上海也有下海这样一个地方,它就隐藏在虹口区的提篮桥北外滩地区。提篮桥北外滩地区有一条河叫虹口港,还有一条路叫海门路,上海”“下海的故事就蕴藏在这一港一路之间。

 

上海浦与虹口

 

虹口港曾经是古吴淞江支流上海浦的北段。上海浦起源于今十六铺以东,北上抵今外白渡桥附近,转而沿今虹口港河道继续往北,至嘉兴路桥附近注入原吴淞江。上海浦水道逐渐为黄浦所吞并,上海浦入江口便成了黄浦口。之后,黄浦又改走现今黄浦江的水道,今外虹桥至黄浦口这段上海浦便脱离黄浦逆向而动,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了。它汇聚旧吴淞江淤塞形成的多条河流,成为向黄浦江排水的出洪口,老地图上可见洪口二字。据称,因清廷忌讳洪口有影射明朝朱元璋洪武年号之嫌,于是改称为虹口

随着这一带农业、手工业和水运交通的发展,虹口港东侧(今东汉阳路和东余杭路间)逐渐形成聚落,出现多条商铺云集的街道,还设有学校和土地庙。清朝《嘉庆上海县志》已有虹口镇名字的记载,虹口镇大致在虹口港南端的河道附近,镇中心就在虹口老街。

 

下海浦与下海庙

 

离虹口港东面不到2公里的海门路,则是下海浦古河道遗址的主要部分。下海浦从浦东由南而来,进入本区域后蜿蜒北上,大约在海门路岳州路附近入吴淞江。那时吴淞江水面宽阔,此地是入海十分便捷的地方。下海浦也是受黄浦江改道影响,成为黄浦江北岸一条支流的。近代填浦修筑茂海路(今海门路),下海浦便消失了。

乾隆年间1736-1796下海浦口附近建起一座下海庙,又名夏侯庙、义王庙、河海庙。最初,这是一座海神庙,护佑当地渔民出海打鱼。随着居民生活范围的扩大,庙里请进了城隍神。城隍文化在明清时期是比较兴盛的,城隍神通常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担当,是守护城池之神,也负责掌管当地水旱疾疫及其他阴间诸事,并有京都、府、州、县四级城隍之分。上海老城厢城隍庙奉祀的城隍神有霍光、秦裕伯、陈化成,尚无明确资料显示下海庙的城隍神是哪一位。当年《申报》对下海庙每年两次的城隍巡游有过报道,巡游路线到达虹口老街,甚至苏州河头坝地段。

嘉庆年间1796-1820在下海浦上还建有一座桥,名为提篮桥。这里有桥有庙,又聚集了不少商家,有卖香烛的、卖竹篮和淘箩以及各种蔬菜肉食的等等,已然成为很有规模的乡间聚落。提篮桥便逐渐变成这一区片的习惯称谓了,其范围甚至延伸到虹口老街一带。



《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虹口区河流桥梁图,图中可见下海庙、提篮桥、下海庙桥和下海浦(来源:上海虹口公众号)

 

上海老城厢,下海提篮桥

 

上海浦、下海浦两段残余河道间形成的这个区域我们今天称其为提篮桥北外滩片区。提篮桥地区早期归上海县高昌乡管辖,1863年划入公共租界东区以后,桥梁、道路、学校等公共设施逐趋完善,航运、造船、机器等工商行业相继发展,国内外各类人员纷至沓来,这里可以视为上海近代城市生态的一个缩影。

 

我们说上海老城厢,下海提篮桥。上海建镇始于上海浦畔,从华亭县划出建立上海县至今已有近750年的历史,上海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始终体现着上海传统地域文化的风貌特征;提篮桥地区成市与下海浦有关,随着近代航运和工商业的兴起,这里逐渐成为繁华的市镇,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

提篮桥和北外滩地区的上海下海(作者提供)


上海下海都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中能分别感受上海江南文化和华洋交融的海派文化之间的不同,更深地理解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的深刻内涵。

 


文章来源:《档案春秋》2025年第03

(注:本文转载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