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上海早期纺织业
上海从近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纺织业的中心,招商局通过投资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上海纺织业早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棉纺织企业,也是轮船招商局早期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一项重大投资。该局1876年开始筹备,1890年投入生产。
在此之前,已经有大量洋布运到中国,占领中国的纺织市场。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人士清醒地意识到“寓强于富,两大要端,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者,自行制造。制造莫过于洋布、呢毯,二者皆用机器织成,而购机器以织洋布,则尤便于上海”。1876年,在筹建开平矿务局的同时,李鸿章即开始筹议织布事宜。
1881年,织布局开始建厂,规模依照纺机35000锭、布机530台配置。在建厂的同时,郑观应以“招商局同人”的名义向李鸿章请求给予织布局专利权和出品免厘。李鸿章奏准给予“10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的专利和在上海本地零售,免交税厘的特权。但郑观应挪用织布局股本暗地进行股票投机,在1883年的金融危机中亏损失败,便寻找借口,私离上海。
建厂工作几经周折。1889年,李鸿章改派当时的招商局会办之一马建中接办织布局。马建中接手后,垫付旧款、添买新机、修建厂房。此后,杨宗濂接任主持织布局。部分机器于1890年开车生产。投产后,营业兴盛,利润很高。1891年,李鸿章令招商局从备用金中提取10万两,附入机器织布局股份,其股票分给各股商收执。1893年,招商局在织布局的投资达到22.2万两,仁济和保险公司在织布局还有长期存款8万两,这两笔资金占织布局长短期负债总额的27.5%。正当织布局生意兴旺,大举发展的时候,1893年10月的一场大火,使筹建10年的上海织布局毁于一旦,所剩“仅敷抵还零星欠款”,损失惨重。后来,在织布局重建中招商局又附股32万两。
轮船招商局对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作出的贡献,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蒋遵和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