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饭店


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黄河路拐角,耸立着一座于1934年建成的闻名中外的24层高楼,那就是当年被老上海人称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是由旧上海著名金融家吴鼎昌为董事长的四行储蓄会出资建造作为营业及办公用的。在筹建过程中四行储蓄会改变了将其作为办公用房初衷,决定将其建造为豪华大饭店。由匈牙利王家建筑学会会员、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整个大楼钢框架结构,外型为美国当时的摩天大楼式样,总高82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也是远东最新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馥记营造厂说服了业主及设计师,采用了国产花岗岩及釉面砖作为大楼的外墙贴面,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整个大楼分为地上22层,地下2层,共24层楼。地下室为锅炉房,底层为饭店自用,2层为票据间,3层为会客室,4至13层为客房,15层为舞厅,15至19层为公寓式房间,专供高级宾客使用,有3间特别豪华客房,23间套房,16间单人房,156间双人房,其中特别豪华的房间还配有厨房设备,内有电梯直达会客室。19层的一部分为董事长起居室,20层至22层为机房和冷藏室,22层还设有了望台。大楼共有快速电梯3部,服务性电梯3部。饭店还设有宴会厅及各类餐厅7个,可共1100人同时就餐。
1934年12月1日,国际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典礼,中外宾客云集,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亲临现场举行揭幕典礼。开业后的内部经营及人事管理主要由中方经理掌管。美籍留学生卢寿联为国际饭店第一任经理。卢寿联的经营宗旨为“顾客第一,服务至上”,对服务生要求十分严格,他曾经开设“国际饭店服务生训练所”,为饭店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服务人员。1941年卢寿联离职赴美,林勉之担任了国际饭店第二任经理。林曾在美国攻读世界旅游学,1932年回国,任国际饭店总服务台主任。林勉之出任经理之后,将其参加美国在纽约举办的世界性旅游业交流大会的经验用于其管理国际饭店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饭店的营业大幅上扬。
由于当时上海外籍人士颇多,国际饭店在倚重华人管理的同时,为了招徕宾客,确立竞争优势,不惜花费重金,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洋经理。国际饭店的首任洋经理为瑞士籍人雪勃勒。他是位旅馆业行家,原上海礼查大饭店(现浦江饭店)经理,是国际饭店用重金“挖”过来的管理人才。雪勃勒能讲流利的英、法、德语,对待不同国籍的客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之交流。他还具有敏锐的职业眼光,善于察言观色,熟悉不同客人的不同需要,总能够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深受外籍宾客的欢迎。当时住国际饭店的大多是美国人,其中不少是知名人士,如美国前总统胡佛、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蒋介石的私人顾问端纳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能建造远东最高大厦,自办一流水平的大饭店,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很不容易。当时站在饭店顶层,整个上海景物尽收眼底,可以看见浦江蜿蜒如带;吴淞龙华风光云烟,遥遥可望,甚至昆山佘山,也依稀可辫。
(撰文:肖力 图片: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