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学院(附图)

 

震旦学院教育楼

震旦学院礼堂

震旦学院全景

震旦学院主楼长廊

1900年,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有心在上海创办一所新式大学,以为振兴中国造就人才。他先于这年8月将位于松江、青浦的良田3000亩捐给天主教江南司教。谁知后者接受马相伯此项捐赠后,并没有投入办学,于是便有了马相伯奋而于1903年组建震旦学院的举措。

且说“震旦”一词原为古印度梵文书籍中对中国的称谓,如《大权菩萨经》曰:“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震旦云云,亦含有东方光明、前途无量之意。震旦学院初创时的校址位于徐家汇土山湾北,毗邻徐家汇博物院。校舍是马相伯向教会借的老天文台的房屋;教师由马相伯聘请的几位外国神父担任。震旦学院的校旨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管理上采取学生自治。马相伯任监长,亦即校长。在教学方法上,兴“学生自由研究之风”,提倡思想自由,主张学术独立。正因为有此风习,所以仅一年,学生即由第一期的24人,激增为200多人。当时远在日本东京的梁启超得知震旦学院成立的消息后,很是兴奋,曾撰文曰:“吾闻上海有震旦学院之设,吾喜欲狂。吾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喜欲狂。”因着连道两个“吾喜欲狂”之语的心情,梁启超遂又说:“吾祝震旦学院万岁”。

然而,由于马相伯顺应时势提出的“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者,请归我”。这一办学宗旨与教会意见相左,并因此受到后者阻挠和干预,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学潮。学潮过后,马相伯等进步人士带领一些学生离校,成立复旦公学,亦即今复旦大学前身。19058月,震旦学院重开,由中国神父李问渔任校长;由耶稣会主办,法国政府资助。

然此时土山湾校舍已不敷使用。于是便有了另建新校舍的动议。而震旦学院的创办,几乎耗尽了马相伯的全部家资。1907年,马相伯又将父亲平生积蓄下来的4万元现洋及英租界中值银十万余两的地基8处悉数捐出,由教会出面,在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购地100亩,作为筹建卢家湾新校舍的资金。震旦学院新校舍落成并迁址后,校长改称院长,并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韩绍康任首任院长。1928年,震旦学院改称震旦大学。1932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震旦大学立案,震旦大学也因此成为一所完全意义上的正规化大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震旦大学脱离耶稣会控制,成为一所纯私立大学。两年后,所有传教士退出学校。后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震旦学院撤销,震旦学院从此成为历史。

(陆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