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英美烟公司在杨树浦韬朋路(今通北路)设厂生产卷烟,此即通称的英美烟厂三厂。1934年9月该厂改组成颐中烟三厂,1960年定名为上海卷烟厂。

上海卷烟厂全貌,原英美烟厂三厂旧址(诸德清摄)
英美烟厂三厂规定中午放工人出车间1小时吃饭、休息。男工们吃完饭大多到厂外“荡马路”,女工们多数到栈房外面的楼梯上休息、闲谈。烟厂年轻女工、中共党员朱冰如注意到这一情况,心想为什么不利用这段空隙时间教工人读书识字呢?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她的政治启蒙老师、女青年会浦东女工夜校党员教师徐明清。徐明清赞同朱冰如的想法,全力帮助她做准备工作,并写了许多方块字做教具用。于是,朱冰如就用中午时间在栈房外的楼梯上当起了小先生,随着前来学习的女工越来越多,楼梯愈发容不下了。面对女工高涨的学习热情,徐明清向朱冰如提出更高的要求——创办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

女青年会浦东女工夜校教师徐明清(中)与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小先生朱冰如(左)合影
赠送教材 题写校训
要办中午读书班,绕不开人员、场地、教材三大难题。朱冰如动员陶根英、张德珍、杨红南加入小先生队伍。然后,又决定借用工厂对面弄堂里的青白小学(华德路明园坊97-99号,今长阳路明园公寓和新的明园坊)的教室做课堂。恰巧青白小学校长周渊天的妻子也是英美烟厂三厂的工人,因此教室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旧址(华德路明园坊97-99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没有教材怎么办?徐明清想到了自己的老师陶行知,在她的引荐下,朱冰如见到了陶行知并讲述了中午读书班的筹备情况,当提到缺少课本时,陶行知爽朗地答应了,说道:“你们做的好呀!课本有困难全部由我赠送,满足你们的要求。”

青白小学旧址现为长阳路明园公寓和新的明园坊(王哲摄)
不久,青白小学周校长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请陶先生为青白小学向工部局备案,二是请陶先生给青白小学写一幅校训。陶行知为了女工中午读书班能顺利进行,就答应了这两个要求。不出一周就解决了备案问题,又题写了“手脑相长”四字校训,周校长兴奋地将校训镂刻在木匾上,悬挂到青白小学礼堂内。
义务讲课 国难教育
1934年夏,中午读书班打出了陶行知先生的牌子,开始公开活动了。每天中午放工的汽笛一响,女工们匆匆忙忙地在工厂附近马路上买点稀饭、面条充饥,就连奔带跑地赶往青白小学上课。朱冰如、张德珍等小先生轮流讲课,采取半小时识字、半小时演讲的形式,或讲解时事政治、或教唱进步歌曲,激发了女工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家学得起劲,教室里一片欢腾。中午读书班刚一开班,就吸引了80多人。

卷烟厂女工下班时的场景
自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竭力提倡国难教育,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相继出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国难教育社社长,承担的社会工作非常繁忙。但他总是不辞辛劳,每周抽出时间到中午读书班来两三次。他经常坐在教室里听朱冰如、陶根英等小先生讲课。当听到讲得不完整时,陶行知就站起来补充,有时还亲自给女工们上课。陶行知讲课深入浅出、生动风趣,有时讲着讲着唱起歌来,女工们都很爱听他的课。当时,他编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手脑相长》诗,在学生中间非常流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
陶行知还时常用略带安徽口音的上海话给女工们分析国内外时局,极力宣传抗日救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每当谈到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略我们国家时,他总是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不做亡国奴,要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一次,他讲到激动处时,便放声高唱《锄头舞歌》:“……革命的成功靠锄头呀!锄头锄头要奋斗呀,咿呀嗨,呀嗬嗨……”女工们静静地听着,歌声一停,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
小先生制 蜚声海外
女工们非常尊敬陶行知,她们说:我们出娘胎以来就未见过这样好的先生。陶行知为了提高小先生们的授课水平,经常给朱冰如、陶根英、张德珍等上辅导课,传授教学方法,随堂听课后还提出改进意见。由此,英美烟厂三厂中午读书班越办越兴旺,厂里要求学习的女工愈来愈多,学生一下子发展到180多人,连青白小学的教室也无法容纳了。于是,陶行知帮助读书班出了个实行“小小先生制”的新主意,在学生中培养几个教学骨干,到几个新的教学点去教女工们,以便使更多的女工受到教育。

朱冰如为女工读书班学生上课
1936年夏,陶行知应邀出席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并做了题为《推行“小先生制”,普及教育》的报告,其中在介绍中国大众教育时,特意讲述了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小先生”朱冰如的教学情况。1938年8月,陶行知于海外回国途中,应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之请,用英文以《女工的传递教学》为题将读书班的教学经验写成专章,编入《人民教育运动》一文,寄给甘地。甘地将其发表在印度《民族旗帜》杂志上,并加了按语:“陶行知博士不久前来印度访问我时,我曾邀请他能送一份中国人民教育运动进行情况的小册子给我。如今他已经送给我,这本小册子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

1938年8月,陶行知(前排左二)与友人在印度合影
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被陶行知誉为“杨浦区培训女工传递先生的中心”“它使教育的光芒从那里照耀到和她们接触的每一个家庭”。通过中午读书班的学习,女工们逐步学会了读书识字,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洗礼,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之后,读书班的女工们参与了1935年颐中烟厂罢工、上海妇女救国会成立游行、一二八淞沪抗战四周年纪念等改善工人待遇及抗日救亡运动,并成长为一支重要力量。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被迫停办,但读书班不仅在女工中传播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她们中有的奔赴抗日前线,有的留在沦陷区坚持敌后斗争,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参考资料:
陶行知:《人民教育运动》
朱冰如:《陶行知先生和英美烟厂三厂女工中午读书班》
李若辰 :《陶行知与救亡运动中的国难教育》,联合时报,2015年
《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9月
《上海烟草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12月
《杨浦革命史迹》,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6月
《往事为痕——上海市杨浦区遗址普查资料》,2012年6月
(杨浦区档案馆 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