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最早创办的平民学校——杨树浦平民学校

20世纪20年代的沪东地区曾经厂房林立,机器声轰鸣,不仅有水电煤等市政公共事业,纺织、造船、机械、化工等不同产业也共同汇聚于此,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区。杨浦因此被誉为“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一个缩影”。

随着各类工厂的不断增加,杨树浦一带逐渐成为工人的集聚区。早晚两段时间,随处可见的是穿梭在杨树浦路街头,手提饭篮,来来往往上下班的工人。当时区境内的工人总数已达到近20万,可谓数量巨大。但与庞大人数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工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境遇:残酷的用工制度、无尽的剥削压榨、极端的人格侮辱……

图一:上班途中的棉纱厂女工(来源于《踏径寻踪—杨树浦历史变迁》)

上班途中的纺织女工(摘自《踏径寻踪-杨树浦历史变迁》)

图二:纱厂车间内部

纱厂车间内部(摘自《杨浦百年史话》)

由于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主要是来自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绝大多数政治意识薄弱,又缺乏文化知识,以致于长期生活在资本家的压迫下却不知该如何反抗。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共产党人就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4年,中共中央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邓中夏为发展上海工人运动,提倡创办平民学校,以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

同年6月,上海大学学生杨之华、张琴秋等人接受党组织派遣,在沪东地区筹办了第一所面向工人的学校——杨树浦平民学校,校址设在平凉路韬朋路(今通北路)惟兴里900号。由张琴秋任校长,学校分男、女两校,共有学生150名,大多是杨浦各纱厂的工人。学校分甲乙丙丁四班教授,甲班课程除国语、算术外,应学员要求还增加了历史、地理等科目。国语课本都是教师自己编的,内容是关乎工人切身利益的事,从日常工人生活中的小事说起,让工人接受启蒙教育。学校除了教授一些文化知识,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传递革命思想。

杨树浦平民学校校长张琴秋(长征路上)

杨树浦平民学校校长——张琴秋(长征路上)

惟兴里:杨树浦平民学校设在此弄内900号

韬朋路(今通北路)惟兴里,杨树浦平民学校设在此弄内900

学校成立后因教育效果好,很受工人欢迎,新怡和纱厂先后有百余名工人入学,不少工人还自觉组成读书小组,围绕如何与剥削阶级作斗争、如何由工人掌握自己命运等问题进行讨论。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校务会,教员与学员一起研究校务,并一起唱歌、演剧,这些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师生的革命情谊。

微信图片_20200831145620

新怡和纱厂织造车间(摘自《上海第一毛条厂工人运动史》)

杨树浦平民学校的教学活动十分出色,工人们的学习热情也十分高涨。上日班的工人白天干了12小时的活,晚上再赶到学校读书;夜班的工人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到学校听课,他们中大部分人从没有进过学堂,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入学后他们求知欲很强,喜欢刨根问底,恨不得一下能学到所有知识。

曾经读夜校的老工人张明(沈德明)回忆说:“上课时,老师和蔼可亲,课讲得通俗易懂,并能将文化知识教育和宣传革命道理紧紧结合在一起。如讲到‘中国’这个词时,就讲中国的地理、人口等等,使学员初步了解自己的祖国。当教到‘工人’这个词时,老师就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一个大大的‘工’字,然后指着‘工’字说:这个字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个顶天立地的硬汉子,我们工人阶级就是天下的主人。趁此机会,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发展和崇高的历史使命。还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讲苏联劳动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反动统治,当了国家主人的情况。”这些教导逐渐让工人们萌发了革命与抗争的朦胧意识。

张琴秋等人在校期间,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核心思想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阶级意识以及革命意识。他们深入工人当中,与工人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组织工人学员散发宣传单,贴标语,还曾发动罢工。

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得到迅速提高。党员老师们也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有意把一些积极可靠、能力较强的学员按年龄编班,分别作为今后党团员的发展对象。由于当时党组织的活动只能是半公开的,组织建设必须慎重,每个人加入组织前都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而新怡和纱厂的群众基础比较坚实,很多进步青年率先自觉接受党的考验,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力求早日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1924年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杨树浦支部成立,成为上海工人中最早的团支部之一。其中有许多在杨树浦平民学校接受过教育的学生也成为了沪东地区工人中第一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其中一位在杨树浦平民学校接受过学习教育,后来成为恒丰及沪东区纱厂女工领导者的宋三妹回忆说:“我们工人过去没有文化,不懂革命道理,受封建迷信的束缚,只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逆来顺受,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经过夜校学习,提高了认识,才从封建愚昧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终于懂得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封建军阀骑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因为他们手中有权、有枪。我们工人只有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同他们斗争到底,才能翻身做主人。”宋三妹等人入团之后,就在恒丰纱厂组织工会开展斗争。此后,这批党团员大多成为了上海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骨干。

1925年初,民族资本家朱思恩出资扩建了杨树浦平民学校,校址也从惟兴里900号迁至弄外平凉路的一幢二层楼房内,并改名为:思恩平民义务学校。当时学校还张贴了招生广告:“本弄口办了一所思恩义务夜校,夜校学生可免费入学”,吸引了许多工人报名。改建后学校教学内容及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革命的知识分子仍旧活跃在工人学员中。直至五卅运动后,学校被国民党查封,被迫改成儿童小学。

思恩平民义务学校负责人-王亚璋

思恩平民义务学校负责人-王亚璋

思恩平民义务学校旧址,右面四人为当年学生

思恩平民义务学校旧址,右边四人为当年在学校就读过的学生

当年的学生站在思恩平民义务学校后门的留影

当年的学生站在思恩平民义务学校旧址后门的留影

微信图片_20200915155536

原思恩平民义务学校旧址(今平凉路396-398号)

虽然杨树浦平民学校创办的时间较为短暂,但在这里接受过教育,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学生却有很多。他们中大多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干部,有的加入了革命的队伍,有的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犹如一颗颗炙热的红色种子散播在中国的大地,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杨浦革命史迹》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第一毛条厂(新怡和纱厂)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上海成人教育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浦区档案馆 徐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