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小学:反帝爱国宣传教育的革命阵地

浦阳小学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从四川辗转来到上海的革命者黄友梅、叶访吾等创办的。19273月,四川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众多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遭到镇压杀害,重庆的革命斗争暂时转入低潮,部分革命者辗转来到上海沪东地区(今杨浦区)。当时的沪东地区也笼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共党组织屡遭破坏,但共青团组织一直还是比较健全的。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开展革命工作,沪东地区团组织决定兴办浦阳小学,给一批党团员提供落脚点和公开的身份作为掩护,同时,继续在工人群众中开展反帝爱国的宣传教育,培养一批工人运动的骨干,使之起到革命阵地的作用。

艰苦办学

19332月,浦阳小学正式开办,第一任校长是黄友梅(进步知识分子),校址设于齐物浦路物华里16号(后为江浦路83116号,现已动迁拆除)。此后相继担任校长的有范存弟(共青团员)、李实(中共党员)、谭申平(共青团员)。教员的流动性较大,先后有十多位参加教学,包括张恒(中共党员)、陈维清(中共党员)、邓垦(邓小平之弟)、马达(版画家)、吕骥(音乐家)、孙大光(共青团员,后转为中共党员)等。学校初建时即分小学部和夜校部,因校舍小,小学部只招收60多人,夜校部招收20多人。小学生都是工人子弟,夜校学员是来自附近纺织印染厂的工人。学费每学期1元,没有钱的就免费上学。学校办学经费还是比较困难的,主要靠有经济来源的教员捐助。两年后,因为拖欠房租,校舍被房东封门。19352月,由李林(原名李肇嘉,共青团员)出资将学校迁至齐物浦路梅村的9号和11号(今江浦路9699号、11号),面积扩大了一倍多,招生人数也就此增加了一倍,小学生增加到100多人,夜校学员增加到40多人。

浦阳小学旧址(江浦路969弄梅村9号、11号)

革命活动

当时的浦阳小学主要强调利用公开的教学和各种活动广交朋友,借机宣传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学校对小学生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选用当时比较进步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课本,开展反帝、反压迫爱国主义教育,提倡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的崇高品质;对夜校工人学员则在学文化的同时着重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阶级觉悟,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夜校开设语文、算术(包括珠算)和历史课程,按不同文化程度编组,少则35人,多则10余人,每晚上课一小时,课后有教师给文化程度低的学生补课,也提倡学生间开展互助。此外,夜校还设立了英语班、日语班和拉丁文班,并可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个别教课,方法灵活,收费低廉,广开生源,扩大影响。

浦阳小学从建校开始就成立了共青团支部,由沪东共青团区委直接领导,第一届团支部书记是徐庶声,后由谭申平接任。团支部有组织地在学校进行活动,其他同志以学校教师职业为掩护,各自在校内外开展工作,结合教学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夜校学员、工厂职工中传播进步思想。组织学生和附近几个工厂的职工组成足球队、篮球队,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还教唱革命歌曲和抗日救亡歌曲,吸引团结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周围工厂的青年工人,并借机适当地宣传党的主张。有的老师利用家访做宣传工作,还到附近工厂进行宣传和组织罢工等。1935年,北京发生一二九学生运动后,浦阳小学根据团区委的要求,与附近的余日章、临青等学校一起发起组织沪东教师联谊会,成立会上宣读了由孙大光起草的《宣言》。这一组织成立后,浦阳小学的教职员更是积极地参加反帝爱国活动。

浦阳小学最后一任校长谭申平(1913.11993.7

学校停办

1935年底,谭申平和孙大光忙于组织学生运动,几位骨干教师又相继离校,奔赴革命前沿阵地,无暇继续办学,学校只得于19361月停办。

浦阳小学虽然仅开办了三年,但是在办学期间,学校的教学和各项活动都搞得非常活跃,特别是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沪东地区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浦阳小学这块小小的革命阵地,却保存了不少革命力量,教师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反帝爱国教育,同时以学校为掩护,谨慎而又隐蔽地开展了各种活动,没有被敌人察觉。在学校的教育培养下,不少学生走上了抗日第一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的还成了党的优秀干部,教师中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国家省部级干部。

 

江浦路9699号今貌,现为居民住房(陈毅敏摄影)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杨浦(沪东)史192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月;

2、《浦阳小学》,谭申平、孙大光、钟韵明,19964月;

3、《杨浦革命史迹》,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6月;

4、《上海工运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9

5、《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2月;

6、《往事为痕——上海市杨浦区遗址普查资料》,20126月;

7、《中共沪东地区斗争史1923.71937.7)》,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6

(杨浦区档案馆 陈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