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承载的记忆

在我们拍卖公司的档案室里,珍藏着许多记载着中国和上海拍卖史上深具影响力的事件的照片,这些照片档案无疑是珍贵的历史记忆。

回溯历史,当年作为移民城市,上海在其形成的漫长过程中,海纳百川,将各地习惯、习性融合并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风格,精明务实、善于经营家庭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之一。因此,在旧时,上海有很多旧货商店,专门销售或者寄售二手货,逛旧货店淘二手货,成为不少上海人既减少开支,却又能维持体面生活的好去处。淮海路上就有一家规模很大的旧货店,上海人称之为“淮国旧”,里面家具、手表、收音机、留声机、工艺品、服装皮衣、刀叉瓶盘,可谓林林总总,虽然主要是二手货,却也有为数不少的新品,商店里总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借助着改革开放、市场蓬勃发展的春风,拍卖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民品拍卖会”应运而生,而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民品拍卖会就发生在素有“中华第一街”之称的南京东路上。

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南京东路开辟成为步行街,每到周末,从南京东路河南路到西藏路这一段路车辆不能通行,游客、市民穿行其中,十分热闹。步行街客流量大,信息流动快,充满了商机。为了活跃市场,宣传拍卖的上海国拍公司决定把首场二手货拍卖会开到步行街上,直接面向市民。考虑到时代变了和行业特征,加上拍品都是日常用品,于是就把拍卖会名称定位为“民品拍卖”。经过紧张筹备,在春节前夕,一场以普及拍卖知识,让市民参与的拍卖会,出现在南京东路上。

当时,时近农历春节,南京东路步行街已经被浓浓的节日气氛笼罩。199629是周末,下午230分左右,南京东路江西路西侧,华东电管大厦对面,三、四百名市民或坐或站,将南京东路这一段上街沿挤得满满当当。

3时许,身穿西装的拍卖师,手握木槌,出现在会场前方,一声吆喝,街头民品拍卖会拉开了帷幕。“1号拍品,金星25寸彩电一台,起拍价600元。”当时,拍卖尚属新鲜事,但是喜欢追求新事物又喜欢淘旧货的上海市民却一点都不感到陌生,淘旧货内容没变,只不过买卖方式变成拍卖而已。人们竞相举牌,3分钟后,这台彩电的价格已上升到2500元,举牌者是58号。“还有没有人应价?”拍卖师连声发问,会场内外没有人响应,稍顷,槌声响起,这位持58号牌的男士成了彩电的主人。街头响起了一阵笑声,气氛热烈起来,人们除了惊讶以外就是兴奋,拍卖吸引了路过或者正在南京路上逛街的人,他们闻声围了过来,并且很快融入到拍卖会之中,场面非常热闹。


首次拍卖拍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小到儿童玩具、羽毛球拍,大到彩电、分体式空调、工艺品和首饰。拍卖中,一枚镶有一克拉钻石的戒指,从2.5万元起拍,200元一加,一直加到2.6万元才成交。劳力士手表、雷达表也被市民看好,前者从6000元开始竞价,经过10余个回合的激烈角逐,最终以1.3万元的价位被一男士拍得。拍卖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一些有点年纪的上海市民感叹仿佛回到了“淮国旧”。

当时,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像这样让上海市民参与拍卖,所有拍品都是与普通市民居家生活密切相关,且价格低廉,竞拍手续简单,面向市民、面向社会、开放式的拍卖,是一种创举。即便是在经济和市场较为活跃的上海,当时市民对于拍卖的了解也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人们感到既好奇又新鲜,拍卖也由此吸引了众多沪上媒体,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的摄像机一直聚焦着这场别具一格的拍卖会。

上海人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经济、对市场、对投资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上海市民是有经济头脑的,他们善于投资理财,既有权衡物品价值时的冷静,也有在关键时刻搏一搏的勇气,周末步行街的拍卖会上,他们这种素质得以充分展现。几台上菱一匹分体式空调,都在价位拍到2500元到2600元左右时,便徘徊不前了,场内一些市民嘀咕“这种空调市面上卖3000多元,到这种价位也就可以了,再上去,当心被‘斩冲头’。”看得出,尽管竞争激烈,但大家对市场价格还是很了解的,即便参与竞争,也很理性,冷静中流露出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可是对诸如橄榄球、声控儿童玩具等“小玩意”,因为总价不高,市民们把它作为展示自己能力、“亮相”的好机会,于是互不相让,在每一个价位上角逐。一只美式橄榄球起价10元,每次加价1元,结果被“炒”到了66元;两只儿童皮球从20元起板,也被叫到70元。有趣的是,在竞拍中巾帼不让须眉,竞价勇往直前,志在必得,反让一些男士败下阵来。

拍卖会组织者在拍卖会进行中适时适度增加了宣传、介绍拍卖知识的内容,对正确回答了与拍卖有关问题的市民,公司送上一份礼品,一场拍卖会结束,市民们等于上了一堂拍卖“启蒙课”。市民们说,南京路步行街推出广场拍卖,是一种雅俗共赏、经济与文化相得益彰的新形式,“蛮有意思的”。

民品拍卖适合市民需要,也得到市场认可,拍卖公司在首场民品拍卖会上尝到了拍卖向市民开放的甜头,于是一发不可收,并且很快成为行业共识,大家一起行动,民品拍卖竟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时至今日,全市已经有30余家拍卖公司举行类似拍卖,拍卖也由街头进入室内,时间基本固定在周末,拍卖品种由最初的几十项,扩大到二、三百种,数量三、五百项,拍卖方式由传统的现场拍卖会演变为现场与网络同步拍卖,互联网使拍卖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制约,只要可以上网,市民足不出户,便可淘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民品拍卖的出现,既填补了旧货商店的缺失,又满足了市民的不同消费需求,花较少的钱却买到了心仪的物品,民品拍卖已经成为上海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享誉全国的金牌拍卖项目。

如今,翻看着公司档案室里这些珍藏的照片档案,又令人回忆起在“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上的这场开风气之先的别开生面的上海民品拍卖会。这也成为中国和上海拍卖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式的时代记忆,铭刻着年代的深刻印迹,也是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步伐的脚印,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文/范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