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228”街坊的前世今生
 

在杨浦区长白路,有一处社区居民生活的好地方——“228”街坊。站在入口处初探,红屋顶、红窗棱、红木门的二层小楼,仍可见20世纪50年代“两万户”建筑的历史风貌。作为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228街坊不仅是杨浦百年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承载着上海城市发展重要实践的历史记忆。

2024426日,完成蝶变的长白228街坊开业了。重返年轻态的它成为辐射周边的公共服务中心,此外还拥有承载城市记忆的博物馆,为居民提供“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体验,成为社区品质生活的打卡聚集地。至此,这片曾经的工人新村通过城市的更新建设,重新回到人民的生活中来。

近日,杨浦区档案馆向主办“228”街坊开业仪式等重要活动的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创寓业务单元收集了228街坊建设历程及运营经验的文件材料和开业一年来举办的十余场重大活动的照片档案。


此外,为留存历史记忆和留下档案印痕,杨浦区档案馆对该区域内的“两万户”住宅,在拆迁前都进行了拍摄记录,归档留存了长白地区含“228”街坊(长白一村)的“两万户”住宅照片40余张,杨浦凤城、控江、鞍山等地区的“两万户”住宅照片近70张,并将长白新村街道的“228”街坊“两万户”旧改的80余张照片接收进馆。翻开承载着满满记忆的档案,可以清晰地看到“228”街坊的前世今生。


如今,步入“228”街坊,人来人往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几位阿叔坐在长凳上休憩,时而闲聊几句;几位阿姨提着装满物品的袋子,从超市走出;几位阿伯聚集在社区服务处,有的配钥匙、有的配眼镜;几位阿婶推着童车、牵着小朋友闲步,还有年轻人三三两两的参观和拍视频,孩子们在中央大草坪上嬉戏撒欢,健身房亲民价格颇具吸引力,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聚集了不少的体育运动爱好者……“228”街坊呈现出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

228”街坊里的熊猫饭堂,每天百来个菜品,价格大都在6元至15元之间可供选择,就连雨天中午依然客满。来这里的,有的是工作、生活在周边的市民或者居民,有的是慕名而来专程打卡参观的,还有的是从这里搬迁出去特意大老远回来怀旧的老街坊邻居。大众食堂、生活超市、休闲绿地、人才公寓、历史展陈、体验工坊、咖啡店、西餐厅……老百姓需要和喜爱的几乎都能找到。“228”街坊既有年代感也很新潮,既吸引青年人也聚集年长者,说不上具体定位于哪类人群,但此处确实是极聚人气,白天和晚上都很热闹。“228”街坊吸引着各类人群纷至沓来。


228”街坊的前身,有着“两万户”之称。回眸1952年,上海为解决十余万工人的住房问题而建造的“21000户”新式工人住宅,俗称“两万户”。“两万户”是上海第一批由新中国建筑师自主设计建设的,妥妥的“中国造”,使用了中国传统砖木结构材料,风格样式参考了苏联联排集体农庄,配有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228”街坊工人新村自19529月开工建造,19535月竣工,是第一批完成的“两万户”工人住宅。如今已是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

“两万户”与当时上海的蜗居旧里、棚户简屋相比,有了较大改善,水、电俱全,之后煤气也安装上了。首批入住的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解放初期,能住进“两万户”住宅,是件让人骄傲和羡慕的事情。当年《新闻日报》报道两万户落成时的新闻标题就是上海工人的大喜事,可见在当时上海工人心目中,“两万户”房子就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居住拥挤、生活不便的矛盾愈发突显,“两万户”住宅与现代生活的需求已经不相匹配了。

2002年,该地段的“两万户”准备动迁改造。许多居住在这里数十年的居民,既期盼着能早日搬迁新居,改善住房条件,但又不舍多年的好邻居。邻居们多年来合用厨卫,在公共空间做饭、洗衣,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夏日的傍晚,饭桌摆家门口,小菜交换着吃,椅子搬出去边乘凉边聊天,睦邻友好的场景温馨动人。在动迁改造方案出台前,杨浦区委、区政府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民情民意,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延续邻里情谊。最终“228”街坊的“两万户”并没有拆除消失,而是以“有机更新”模式被保留了下来。2015年“228”街坊被列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2016年居民意愿征询同意率、签约率、搬迁交房率达到了三个100%。至此,“228”街坊的征收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满意。2016623日,居民们庆祝旧改签约生效摆出“百家宴,大家欢天喜地围桌吃饭,共叙六十载邻里情。

“人民城市人民建”,“228”街坊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住宅建设的重大项目,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如今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写照。“228”街坊既延续着昔日火热奋斗年代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满足了新时代人民对公共服务、社区商业、人才公寓、健身娱乐等社区生活、社交所需。


2023年,“228”街坊进一步发展蜕变,完成了新一次的华丽转身,成为了辐射周边的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品质生活的聚集地。1号楼和8号楼还原汁原味保留原有的两万户建筑结构样貌,成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对外开放。1号楼为沉浸式体验馆,底楼布置成老上海的烟纸店环境,可以喝咖啡、买零食。二楼的房间,1:1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陈列的五斗橱、四角木方桌、黑白小电视机、三五牌台钟、印花热水瓶、竹凳木椅等有不少是居民们捐赠的。8号楼则是通过图片展示、档案陈列、数字交互等形式留存工人新村的历史记忆。曾经生活在“228”街坊的阿姨、爷叔,参与过建设意见征询的周边居民,如今已成为了这里“志愿讲解团”的成员,饱含真情地为走进展示馆的人们讲解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如今,这里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为周边居民引入普惠民生功能,成为了城市更新叠加15分钟幸福社区生活圈的示范项目。周围退休的老街坊们聚在一起晒太阳,在社区食堂里享用平价的一日三餐;青年奋斗者们在创寓228舒适居住,在家门口享受着咖啡、西餐以及一应俱全的便利生活;学生们欢聚在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沉浸式的体验父辈们儿时的生活,傍晚时分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观看草坪露天电影……集约、开放、共享的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让居民的幸福“近在咫尺”。

228”街坊这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去处,生动演绎了“两万户”的前世今生,过去生活的缩影再次呈现在眼前,让为这座城市奋斗了一辈子的产业工人们有了归属,同时又融入了如今宜居生活的各种新元素,成为了近悦远来的全龄友好幸福街区。承载着劳动者幸福生活的工人新村,正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继续创造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图景。

 

 

上海市杨浦区档案局(馆)供稿  文/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