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在历经千年的薪火相传中,不断形成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民俗。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上海的春节,都有哪些特色年俗~
大年初一:
祭祖、拜年、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正式步入新的一年。按传统,不论男女老幼,都要衣冠崭新,堂前点燃红烛,以茶果、粉圆、年糕祭祖和祀神,焚香叩头,献供新茶,以祈一岁康宁。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或者对着祖先的遗像祭拜,此举既是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恩德,也是阐扬敬祖追宗的美德。
祭完祖先之后,晚辈再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装满“压岁果子”的糖果盘,其中少不了红橘、荔干、甘蔗之类。“橘荔”谐音吉利,甘蔗寓意“节节高”,均取吉祥之意。
传统上,大年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这天不动扫帚,假使非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打碎家中物件,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此外,也不宜动气、吵架,待人接物和和气气,彼此见面时须说贺年吉利话……
大年初二:
回娘家、走亲眷
正月初二,有回娘家或走亲眷的年俗。回娘家,说的是嫁出去的女儿们那天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在老上海,大年初二也是“跑亲眷朋友”的开始,总要拎点礼物以表敬意。朝马路上望去,来来往往都是提着各色礼物的人。
“跑亲眷朋友”的拜年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家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旧时,交友广泛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主人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恰如时人竹枝词所记:“换得桃符样色鲜,长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忽忙当贺年。”
跑亲眷朋友,总要拎点礼物以表敬意。早些年,一般人家送礼主要是水果点心。到了19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奶油蛋糕一度成为过年贺礼的新时尚。奶糖、曲奇饼干、人参蜂王浆等也曾风靡一时。
而主人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通常也要精心准备点心、糖果、花生、瓜子等,讲究一点则以酒酿水潽蛋待客。酒酿水潽蛋在江南一带均有流传,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大年初三:
兜兜逛逛城隍庙
1920年代的城隍庙九曲桥
(上海市档案馆藏)
新年中除了相互拜年,各种游艺活动也粉墨登场了。年初三是上海人看戏、听书、聊天聚会的好时机。若是逗留家中,则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亲友欢聚、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不亦乐乎。至于外出游玩,上海人去最多的地方就是老城隍庙及毗邻的豫园,要不然人们怎会至今还在说老城隍庙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打卡地”呢。
1990年代,春节期间游客熙攘的城隍庙
(上海市档案馆藏)
晚清上海城隍庙里的“看西洋镜”颇为引人注目。城隍庙里还有一些洋玩意儿,如名叫“武松打虎”的拉力机等。而更多的是传统玩具,如扯铃(抖空竹)、汪汪铃、木头做的玩具刀枪等等。
每年的豫园灯会也是重头戏,2011年,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海经篇为主题,打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凝晖路上,“一夜鱼龙舞”组灯如同现实版大鱼海棠,超梦幻!
大年初四:
出门“白相”、迎接灶王爷
自上海开埠后,各方人士聚集上海滩,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也为上海市民游乐的好去处,当时有竹枝词说:“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那个年代,上海有钱人过年期间到洋场逛商场购物、下馆子吃饭,可谓习以为常。而普通市民则会去书场里听书,或是去戏院里看戏。
时光流转,如今的上海已是一座有温度、有品质的人民之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春节期间逛街、购物或者外出旅游,也成为市民们可任意切换的春节游玩选项。
按照传统春节年俗,除夕封井、封刀剪,到初四就启用了。有的市民会事先贮水,备好“来年米”,正月初四之前,一般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等到用供品感谢井神之后才开井取水。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挨家挨户查点户口,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上丰盛的水果守在家里,然后通过焚香、点烛、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以表示对灶神的恭迎。
大年初五:
接财神
正月初五日子时(初四23点至初五凌晨1点)起,上海人纷纷“接财神”。财神也称“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神”,或是“行神”,本是人们出行祭祀的道路之神。由于财富的获取需依仗流通,这样道路之神也就转化为了财神。
大年初六:
大扫除、开市大吉
在中国古代,大年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最有特色的习俗则是“送穷”,就是祭送穷神。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与送穷神相对应,大年初六这一天也是清末以来上海商家年后正式开张营业的“开市”日。“开市”与“送穷”,相反相成,这一天各家商行店铺的门板上都贴着“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春节期间,各个市民家庭为了防止穷神进家,要在住宅门上挂红挂笺。到了初六这一天,家中主妇可以进行一番大扫除,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寓意送走贫穷困苦,开启新的美好生活。
大年初七:
开业、开馆、上班去!
大年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相传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依次是鸡、狗、猪、羊、牛、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始于汉代,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后人胜逐渐演变为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正月初七(有的在初五或初六),上海各个商家都要宴请全店职工吃财神酒。财神酒的菜肴,多是鸡、鸭、鱼、肉之类,另外还要加上一道“元宝鱼”的特色菜,以祈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此时,春节“黄金周”也将告一段落。对于中国人来讲,过年不仅是向过去的一年告别,更意味着在新年到来之际,将美好的期待和祝福送给自己、家人和朋友。
“春在千门万户中”,把笑意写在脸上,把温暖留在心里,每个人都将更加信心饱满、步履稳健地跨入充满希望的一年。
(来自黄浦最上海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