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宣传家宋教仁
   宋教仁,字钝初,号渔夫,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一户农民家庭。幼年入私塾,1899年入漳江书院读书,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院,他在长沙创办《长沙俚语日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宣传。1904年3月,宋教仁与黄兴等在长沙创办革命团体华兴会,8月组织了湖北省第一个革命小团体棗科学补习所。华兴会成立后,策划进行反清武装起义,宋教仁负责发动常熟地区,后因事机泄密,他被迫逃亡日本。宋教仁先后在东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就读,1905年与田桐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该刊设有论说、学说、政治、历史、军事等栏,宣传爱国、革命思想,宋教仁除写了多篇文章倡导反清排满外,坚决主张用黄帝纪年取代当时一般中国报刊用帝王纪年的作法,以示与清政府决裂,后该刊被日本当局以妨害公安的罪名下令查封。
 
   《二十世纪之支那》停刊后,宋教仁又在留日学生创办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揭露清庭的假立宪与沙俄对我国的侵略行径,痛斥袁世凯镇压反帝爱国运动的罪行。
 
    1905年,宋教仁参加了同盟会,被推举为司法部检事长,他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自任庶务干事和撰述员,先后在《民报》上发表了《烈士陈星台小传》等文章和译文,介绍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发展史,痛斥清政府镇压革命的罪行,哀悼为革命献身的烈士。1907年,他赴东北组建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划武装起义,后因会员被捕无法举事而逃往日本。在日本,他从事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的研究,发文论证间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侵占我国领土的阴谋。
 
    1911年1月,宋教仁回到上海,在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任主笔,该报是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同盟会在上海的宣传阵地和通讯联络机关。所撰写的评论以宋教仁和徐血尔两枝笔最为锋利,宋教仁以渔夫等笔名,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强调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瓜分的严峻形势,揭露清庭的假立宪阴谋,并对四川保路运动进行了一系列评论,热情地支持了四川人民的英勇斗争,他的知识广博,议论深刻透彻,文风豪迈犀利,很受一部分读者的推崇。得力于他的努力,《民立报》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革命报刊,发行量最高达日销2万余份。
 
    1911年4月,宋教仁赴香港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未成。同年8月,任同盟会中部总会总务干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宋教仁赶往武汉,协助湖北都督府办理外交,随后赴南京,参与临时政府的筹建工作,1912年1月,任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为防止封建官僚特别是袁世凯这类“不学无术,其品更恶劣可鄙”的人专政,在关于政体组织形式的商议过程中,他反对实行总统制,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因此与孙中山等领导人发生了矛盾,致使有人误会他贪恋总理一职。为了保证内阁制的推行,宋教仁积极从事政党活动,1912年3月,同盟会为改组为公开的政党,推宋教仁为政事部主任干事,负责研究政治上的一切问题,联络会员,以统一党见。4月,他任北京政府农林部长,不久辞职。8月,他在同盟会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反袁小党派,组成了国民党,期望在国会中造成多数党的声势,实现其责任内阁的主张,但他急于求成,改变了同盟会的一些革命主张,放弃了平均地权的纲领,并将一批官僚政客拉入党内,使国民党成分复杂,革命性大受影响。
 
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获得压倒多数,身为理事长的宋教仁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在回乡省亲后,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到上海,一路发表演讲,这使一心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十分嫉恨,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当宋教仁准备乘火车北上时,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所派刺客暗杀,于22日去世。1924年,革命党人在上海闸北辟地建成陵墓,安葬宋教仁,称宋公园,墓前置宋教仁的石像。该墓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