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操学校创办人徐一冰与中国体操发展史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明了新时代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全国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体育改革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当我们沉浸在谷爱凌、武大靖北京冬奥会夺冠的激动场景时,仍会时不时想起这样一个南浔人,在100多年前于上海打响了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枪。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1903年又颁了《奏定学堂章程》,明确各级学校均须开设体操科,并规定了各级学堂的时数、要义。但当时因原来既无体操专业教育,亦无系统的体操教材,体操教师的来源便成了兴学的突出问题,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只能由军人,甚至聘请外国人来充任体操教师。这种滥竽充数的情况,既妨碍了体操教育的实施,也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批爱国的热血男儿和革命志士,目睹祖国体操事业的颓败,国民体质的衰弱,莫不痛心疾首。于是他们怀着兴办体育、培养人才、强宗强种、卫国御侮的宏伟志向,纷纷赴日留学,专攻体育。这时期留学的仅四川一省就有十余人。近代著名体操教育家徐一冰,著名革命党人王金龙就是在这时东渡日本学习的。1906年前后留日学生相继学成回国。他们在各地创办了体操学校、体育专修科。中国体操学校就是他们所创办学校中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

 

中国体操学校创办人徐一冰

 

1908年,体育这个词汇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是陌生的,距离中国人首次踏足奥运赛场还要再等待24年,而中国举办奥运会更是100年之后的事。这年的33日,在上海北浙江路华兴坊,一所名为中国体操学校的私立体育专门学校正式开学。它的创办人之一——26岁的徐一冰就来自南浔镇。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不久。上海与南浔,因这段中国早期体育史的壮阔篇章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体操学校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徐一冰(又名益彬)先生(18811922),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先驱。学校开学之初,先由徐傅霖任校长,徐一冰为副校长。不到一年,徐傅霖离校而去,即由徐一冰任校长。

 


1914年3月,徐一冰与业师、国学大家王均卿创办了上海中国体操学校校刊《体育杂志》,徐一冰连载的文章后编成中国最早的一本《体育史》


徐一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读经习射,好作诗文,并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中秀才。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他积极投身新学,带领当地激进青年打掉土地祠,办起了养蒙学塾。徐一冰在养蒙学塾执教过程中,领悟到强国之道,重在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

徐一冰的青年时代正值外侵辱国,面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看到国民体质日渐衰弱,国势危亡日益严重,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制订,更使他痛心疾首。青年时期的他思想激进,主张维新,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不忍“东亚病夫”之辱,他抱着“立志兴中华,学武走东瀛”的宏愿,赴日本大森体操学校留学,立志体育救国。其间加入同盟会。两年后学成回国,先在高阳里设华商体操会,同时任教于上海爱国女校、湖州旅沪公学、民立中学中国公学等校。他主张“人种不强国家安赖”,积极提倡体育教育。徐一冰因办学,拍卖家产,耗尽资财。

除积极办学外,他还非常重视体育文教事业的宣传和推广,有《徐氏教育学》等书留世。为宣传和发扬近代体育,19143月徐一冰与王文濡任主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刊物——《体育杂志》及我国第一张体育专业报纸——《体育界》。在《体育杂志》创刊号发表了中国体操学校二期生程鸣声撰的《中国体操学校夜行军记》,介绍了当时的军事体育训练,由徐一冰携领一期生,徐傅霖统领第二期生,举行夜行军的演习情况。在出版广告中有徐一冰编写的多种体育教材,如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体育教程》、《课堂运动法》、《学校游戏法》、《小学游戏法》;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小学体操范本》、《女子小学体操范本》、《瑞典式疗病体操》、《兵式教练》、《普通体操》、《舞蹈全豹》等。此外为推广白话文,还与王文濡、沈伯经合编《南浔白话报》。他撰写的《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及《体育与武力辨》,其论点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徐一冰不仅是体育教育家,也是儿童职业教育家。他从日本回国之初,为家乡贫寒子弟改造旧学,在百间楼河乐长板桥堍办了一所养蒙学社,后因与学制不符而停办。同时感觉到贫寒学生不仅需要教学,还须要解决就业问题,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民国3(1914),他拍卖家产,促使地方士绅拨助经费,创办了南浔贫儿教养院,简称贫儿院,自任校长,夫人陶莲雅担任管理员。确立诚信勤慎为院训,以开展慈善教育,收养寒苦子弟,授以知识技能,量材培载,俾能自立为宗旨,贫儿院分高初级两班,高级班学龄自12-15岁,初级班自6-11岁,纯供贫寒孤苦无依的少年儿童入学,供膳宿,上午课堂知识课,下午工场买习,半工半读。分藤工、竹木工、纺织印染工(以织毛巾为主),尚有音乐科,教铜管乐器,成立西乐队,为婚丧喜事人家有偿服务,开南浔文明之风。此外,徐一冰还担任南浔高等小学校长,他身兼三职,工作繁重,致积劳成疾,于民国11(1922)11月在南浔病逝,终年42岁。

徐一冰有三女二子,三女儿徐和伍修权,大儿子徐迟,排行第四,为当代著名作家,小儿子徐舜寿,排行第五,为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设计主持人。1988年,南浔镇人民为纪念他,建造了一所游泳池,以他姓名命名,其子作家徐迟写了碑文,女婿伍修权为游泳池题词,现徐一冰游泳馆坐落于南浔区城区适园东路。

 

中国体操学校的诞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16,徐一冰与王季鲁徐傅霖等人在上海老西门林荫路创办中国体操学校,次年3月招生。中国体操学校,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第一所培养体操专门人才的学校,是我国近代创办较早,办学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所体育专门学校。

学校以“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操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该校在宗旨、学制、课程、招生、升留级、奖惩、考试等方面均有全面而详尽的规定,是中国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徐一冰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并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实行军事训练。学校共办20年,共毕业学生36届,毕业生1531人,其中不少是中国近代体育很有影响的人物。

学校开始只招男生,1910年秋又在西门外白云观南增设女子部。男子部为中国体操学校本部,亦称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亦称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1913年春季后,因限于经费,其校女子部与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合并,其校址迁至上海西门白云观南首安庆里,校长为汤剑娥女士,该校于抗战前夕停办。

中国体操学校为私立学校,尽管办学经费相当困难、朝不保夕,但徐一冰先生的兴教宏愿却从未退缩过。相反,在极其艰难的办学条件下,把中国体操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中国体操学校所设课程有生理解剖学、兵式操、徒手操、轻器械操、器械体操、武术、舞蹈、游戏、语文、音乐等。兵士操教师由商团教练徐中浩兼任。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教师是徐一冰、王怀其、段钢诚、袁功诚、张梦吉等人。徒手操由该校自编教程。轻器械有棍棒、哑铃、球竿等。器械体操由教师刘佳森担任,课程内容有单杠、双杠、木马。武术教师由精武体育会赵连和、卢炜昌等兼任。

中国体操学校在上海共办12年,24个班。1920年因学生少,经费困难,且学校与徐一冰先生在家乡创办的贫儿教养院分处两地,管理不易,因而体操学校迁至南浔。他承担了筹资,建新校舍及迁校的全部工作。选新校地址于南浔西庄村,占地50亩,新校舍与场地建设于民国9(1920)春全部完成,迁校顺利,秋季如期开学。教育部亦批准立案,名中国体操专门学校,为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大专学校。由徐一冰担任校长。所聘教师全是名流,学校声誉甚好,四方报名入学的十分踊跃。

1922年徐一冰先生逝世,校长由堂弟徐一行继任,后由于地方偏僻,经费困难,学校难以维持,未毕业的学生进入苏州体育专门学校。1930年,中国体操学校毕业生顾果、王怀琪、项翔高、朱重明、孔廉白、陆礼毕、徐致诚等二十余人在上海集会,共议中国体操学校复校事宜。会上推顾果为校长,定名上海中国体育学校,校址在方斜路白云观原两江体专旧址,但只办了一年多,因淞沪战争爆发又告停办。

中国体操学校学生生活军事化,管理很严。每人发一支毛瑟枪,重4.5千克,平时挂于床头,操练时取用。全校100支枪,全由商团借来的。在中国体操学校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辛亥革命的军事骨干力量。19083月的河口起义,1911年的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均有体操学校学生参加。也正是由于徐一冰先生的谆谆教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体操学校师生立即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徐一冰支持学生参加革命,组成学生军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为辛亥革命贡献了一份力量。为此,国民革命政府教育部于19146月,授予徐一冰先生一等金质嘉禾勋章和一个“教思无穷”的匾额,以表彰他对体育教育事业的贡献。同年11月,江苏巡按奉大总统令,授予其七等嘉禾章。

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不少知名人士。如上海东亚体专校长庞醒跃,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校长吴志清,前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校长、女子体育教育家陆礼华,浙江体育师范学校校长蔡倔哉,苏州中山体专校长朱重明等都是该校毕业生。南浔浔溪女校的体育活动,在先烈秋瑾的倡导,徐一冰的指导下,得到发展。中国体操学校的辉煌历史,在中国体操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明了新时代体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全国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体育改革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梦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激情和梦想。

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梦紧密相连。建设体育强国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呼梦的内在呼唤。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吹响了迈向体育强国之路的进军号。2019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绘制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在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体育系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促进竞技体育提升,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体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中国梦托起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助推中国梦。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体育系统谱写了中国梦的体育篇章,展现出民族复兴全景下欣欣向荣的体育风貌。

体育强国建设已融入新时代伟大事业。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体育事业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道,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增添了动力、凝聚了力量。在经济建设中,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取得巨大跃升。无论是产业总规模的增速,还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均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凸显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在政治建设中,体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多年来,中国体育在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展现了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在文化建设中,体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先行者。十年来,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社会建设中,体育是普惠民生的幸福伞。多年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氛围日益浓厚,体育成为推动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体育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体育领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体育绿色低碳优势,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体育强国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始终坚持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以喜闻乐见的健身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引导形成全民健身热潮,千方百计解决人民“健身去哪儿”的难题,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通过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幸福已成为社会共识。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引领下,群众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逐渐增强,体育已成为人们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在参与体育过程中享受体育、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体育成为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熠熠生辉的中国体操发展史在新时代谱写着新的篇章,中华体育精神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一路走来,培育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中华健儿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体育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时至今日,中国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徐一冰和中国体操发展史依旧闪耀着耀眼的光辉和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文/蔡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