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洋文大观(附图)
由英、美租界结合而成的公共租界和独立租界的法租界,在旧上海存在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这两大租界位居上海的中心,面积极其庞大,公共租界最大时达到了三万三千五百零三亩,法租界最大时达到了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亩。两租界的人口尽管以本土的中国人居多,但长时间内租界大权掌握在欧美人手里,由他们在界内实施根本性的统治和管理;加之,上海自开埠以来大踏步地衍变而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面向全球,这样,西风自然大进,洋气勃然滋生,且广为蔓延,至有铺天盖地之势。仅就城市的面貌而言,且不说能见到欧美各国,各种职业的洋人,高视阔步,跑马飞车,大量出现于各处街市;也不谈“万国建筑”的式样,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早期现代派、折中主义,现代摩天式等,林林总总,触目皆是;更不提洋货泛滥,充斥于街头巷尾的大小橱窗之内,单讲四种普通的“牌子”,它们普遍地使用洋文,从中即可见两租界之内洋风之烈,异国色彩之浓,同时也能体会到当时的大上海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这四种牌子就是路牌,指示牌,招牌,广告牌。
一、路牌
无论是公共租界还是法租界的路名,在以往是大量以西方人的人名来命名界内的街道的,尤其是法租界的路名更是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原则,这些西方人名多来自于英、美、法三国驻华的公使、驻沪的领事;两租界工部局和公董局的总董、董事及高级职员;外国在沪机关的要人和在沪活动的要人,如重要的官员、军人、商人、传教士等;还有西方国家的名人等。例如西(熙)华德路(今长治路)的西(熙)华德,曾任美国驻沪领事,后来出任过驻华公使;赫德路,今(常德路)的赫德,是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德戈登,是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常胜军”(前称“洋枪队”)的统领;哈同路(今铜仁路)的哈同,是上海的大地产商;赵主教路(今五原路)、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古神父路(今永福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中的赵主教、姚主教、古神父、金神父均是法国神父;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金陵西路)、贝当路(今衡山路)中的霞飞、福煦、贝当则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率法军的主要将领。
在近百年的历史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西方人命名的路名,在总体上达到了租界全部路名的60%以上。在近百年的历史上,租界内以中国人命名的路名正规的只有灵挂路(已废)、朱葆三路(今溪口路,朱葆三为著名华商领袖)、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虞洽卿为著名华商领袖)三条,也就是说,占租界人口90%以上的中国居民,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行经的大多数却是以外国人名为名的街路,每天所见、所记大多数是这些洋人名字,这是何等的矛盾和别扭!
不仅于此,路有路牌,名要上牌。早先租界里的路牌全用外文,这种对界内大多数华人居民不切实际的做法,当然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即然路名必然有洋、华两称(华文用译名,但不完全用音译),于是洋、华两文必须都得写上路牌。但正因为这里是洋人统治、管理的地盘,洋路名对他们自然更为重要,这样租界的路牌就分成了上、下两项路名,一般是打横样式,上首为洋文,下为华文。
两租界的母语不相同,于是又有了两套的西文路名:公共租界的路牌用的是英文,法租界的路牌用的是法文,两者的下面均加中文。如公共租界内,“NANKING ROAD”下面与着“南京路”;“W.J.BOONE ROAD”下面写着“文监师路”(文监师者,即开创美租界的美国传教士文惠廉);“MEDHURST
ROAD”下面写着“麦特赫斯脱路”(麦特赫斯脱,即麦华陀,先后任英国驻沪领事馆的翻译、领事)。在法租界内,中文“法兰西外滩”的上面是“QUAI DE
FRANCE”,“赵主教路”的上面是“ROUTE MGR.MARESCA”,“霞飞路”的上面是“AVENUE JOFFRE”。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外文路名对大多数的中国人实际毫无意义,因为他们不识洋文。而中文路名对大多数的西方人也毫无意义,因为他们不识汉字。于是每个人只能各取所需了。另外,在两租界内,英、美人也不见得全懂法文,这些人到了法租界里,看到法文、中文路牌,也许会两头都茫茫。
二、指示牌
主要是指交通指示牌。大上海的街道上每天人流滚滚、车流滚滚,交通是一个问题。租界当局必须对其予以一定的管理,才不致出现混乱状态。于是不少地方设置了指示牌,有立在地上的,有挂于空中的。上面也用洋、华两文组成,一般也是洋文在上,华文在下,或洋文在前,华文在后。
最常见的牌子是在许多街口、地段,有“NO PARKING 不准停车”、“SLOW慢”、“WARNING
GO SLOW 注意开慢车”,“DANGER DRIVE SLOWLY 危险车辆慢行”之类的警告牌。
有些路段是单行道,有单向的说明。如当时的汉口路就是一条单行道,此处有这样的牌子:“S.M.P.
ONE WAY TRAFFIC. WEST. 12 NOON TO 1 P.M. 4.30TO 5.30 P.M。工部局警务处单程交通向西行 午十二时至下午一时下午四时三十分至五时三十分”。公共租界的指示牌用英文和中文写,法租界的指示牌一般用法文和中文写,但可能是事关重大,法租界牌往往在它们之外,会再添加英文,这样变成了三种文字合于一牌。如法租界有一处的指示牌是这样写的:
“PASSEZ A GAUCHE KEEPTO LEFT走左首”,先为法文,继为英文,最后为中文。这块牌子在三种文字以外,还加上了两个向左方向的箭头。道路有指示牌,其他如桥梁、码头等交通要紧处,同样也有非常必须的这类下牌子。苏州河上盆汤弄桥(山西路桥)公共租界这一边的一面指示牌:“S.M.C.PUBLIC
WORKS DEPARTMENT HEAVY FREIGHT VEHICLES ARE NOTPERMITTED TOCROSS THIS BRIDGE 上海工部局工程处重车不准经过此桥”。此牌同样华是洋文在上,文在下,但不同的是,洋文很小,汉字很大。说实在的,会拉重车过桥的都是中国的苦力,不会是洋人。这块牌子不失工部局洋上华下的地位,又用醒目汉字告诫华人,以发挥实际的作用,这就是租界当局的“特别”手法了。
三、招牌
上海是一座商业发达,其他各方面的事业都兴旺的城市。街路上大公司、小商店一家挨着一家,且行业、门类多得不可计数,另外,各种性质的机构也众多,且同样五花八门,不可胜数。每家公司、商店、机构都有名字,有名必得有招牌。租界内的洋行、商店、机构不少是由外人直接投资、管理的,有些招牌上就只用外文,没有中文。如南京路(今南京东路)上,一家上海最早经售柯达胶卷的洋行,名“DENNISTON
AND SULLIVAN”;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一家大名鼎鼎的皮草行,叫“THE SIBERIAN FUR STORE”;还有霞飞路上的珠宝店“MOSCOW
JEWELLERY STORE”、鞋店“VIENNA SHOE CO.”等多家商店,招牌上都没有中文。其他如静安寺路上著名的大光明戏院,其高高的玻璃窗塔上,只有西文“GRAND
THEATRE”;同路上的仙乐斯舞厅,其耸起的玻璃窗塔上,同样也只有西文,为:“CIRO‘S”。
四、广告牌
许多公司、商店为塑造自已的形象,推销商品,会做宣传性广告。广告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一种就是做在自已所在的的房屋屋面上,或者扩而大之,在别处的高层建筑、显眼建筑的屋顶、也做广告(有些还是霓虹灯广告)。这些广告有做成广告牌的,有直接漆写文字、图案的等等。南京路惠罗公司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外资百货公司,在其大楼的墙面上,写着如下的大字广告语:“质地QUALITY、价值VALUE、服务SERVICE”。这样的广告语是具有吸引力的,从中外顾客在此川流不息地进出来看,说明其被看清、看懂了,因而起到了实际的引导功效。
(树人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