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证券交易所
证券业在上海似乎是个新兴的行业,因为200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刚刚过完她10周岁的生日,也许少有人知道,其实100年前证券业已在上海初露端倪。
 
    自从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后,外国资本迅速侵入,新式股份制企业和股票相继出现,效仿西方建立证券交易市场的提议也甚嚣尘上。1882年,中国华商第一个股票交易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宣告成立,并初显交易所的雏形,一时轰传全国,可惜受时局影响很快就停办了。其后,中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长时期的外商垄断时期,存在于华商市场的仅是以茶楼聚会形式商谈证券交易的民间组织――上海股票商业公会。
 
    1905年,经香港政府核准给照,英商经营的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宣告成立,开上海证券交易所之先河。其经营范围主要是外商在华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纱厂、地产等公司股票和债券,南洋等地的橡胶股票,还有旧中国的金币公债等。但洋商组建的证券市场不可能顾及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利害关系,因此不久之后,就有了震动全国的橡皮股票风潮。1908年,一些洋人来上海宣传橡皮公司优厚的利润计划,很多人信以为真,竞相购买,各橡皮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1910年,当多数股票价格出现飚升行情后,那些吸收到巨额橡皮股款的洋人,却已不知去向了。一心想发财的善良的人们得知真相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在这次风潮中,著名的元丰、兆康、晋大等大钱庄受累停业,持有这些钱庄本票的商人和个人也殃及鱼池,倾家荡产的升斗小民更是不计其数。最早的股票交易给当时的上海人留下的就是这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印象。
 
    之后的1918年,日本商人在汉口路开设上海取引所,从事证券、物品交易,经不起诱惑前往参加投机的中国商人被骗走钱财的同样不在少数。
 
    上海商人一方面羡慕外国证券交易所的扩张带来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又感慨中国经济为外国人所制约,急于建立国人自己的证券交易所。1919年,虞洽卿联络沪上李云书、闻兰亭等实力绅商,打着“挽回利权”的旗号,着手承办证交所。在他们进京多方活动之下,上海第一家华商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终于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其经营范围除了证券,还有棉纱花布、金银、杂粮和皮毛。随后,在上海股票商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商上海证券交易所也于次年3月宣告成立。不久,日商上海取引所因无法维持,于1927年宣告停业。1931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并入华商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成立的上海众业公所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日军进占租界后才停业。
 
    1943年9月29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在汪伪财政、实业两部饬令下,由张慰如、沈长庚主持宣告复业,并经营到抗战胜利,同时亦为其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历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授意杜月笙筹设上海证券交易所,并于1946年9月正式宣告成立。它不仅综辖全市的证券交易,也是那时中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市场。有人因此认为“至少在低层次上说,已经具备了长期资本市场的特征”。但是,正如著名的经济史权威马伯煌教授所言:“没有自成体系的民族工商业作基础。其金融事业的发展终归有限,有些骈枝机构甚至会走上歧途,无所作为。”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也并不能例外,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上海的解放,1949年6月10日,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兴衰起落的旧上海证券交易所也走到了尽头。直至1990年12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建立的需要,全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又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