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工业(附图)
上海,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当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的时候,现代工业,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那时起,强大的工业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爱国的志士仁人的救国梦想。1865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了。



江南制造局正门
135年风云变幻,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正在朝着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当20世纪的脚步即将过去,21世纪的第一缕晨光洒落在浦江两岸的时刻,上海的工人阶级庄严地宣告:一个工业建设的新高地正在上海崛起!
近代工业破碎的“强国梦”
1840年,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从此,由外商创设的近代工业开始进入上海。1852年,美商创立的伯维修造船公司和杜拉普船坞,是上海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外资企业。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兴起。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1890年,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沪建成,开了中国近代民族纺织业的先河。



华生电器制造厂
  1911年,上海新设的私人资本工业企业达66家,那时诞生的佛手味精、华生电扇、回力球鞋等名牌产品,已经远销东南亚地区。据1933年留下的统计资料,当时上海工业资产总额约占全国的40%,产业工人数约占全国的43%,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50%。全市有工厂5000余家。



沪东造船厂
1937年“八·一三”战火燃起,上海的民族工业受到日寇大肆破坏、掠夺和摧残。到1943年,全市民族资本工厂倒闭了三分之二,只剩下1145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上海的民族工业再次遭受重大打击,一些行业陷入绝境,纷纷减产或歇业。1947年全市74家毛纺织厂,到1949年1月只剩2家能维持正常生产。
现代工业新上海的支柱
当五星红旗插上永安公司的楼顶时,上海的民族工业已经奄奄一息。1949年,上海工厂只剩2万多家,轻工业是上海工业的主体,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2%。重工业的比重极低,工业布局十分混乱,许多工业门类尚是空白,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5.06亿元。
上海市人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的复苏和成长。到1952年,上海工业基本已恢复到了解放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第二年,国家开展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56年上海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新的工业结构。从1958年起到1962年止的“二五”期间,上海新建了高桥化工厂,以及拥有万吨水压机的上海重型机械厂等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全市重工业的产值达到了60.77亿元,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0.4%。



上海通信设备制造基地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以及上海工人阶级抵制“文革”所带来的破坏,到1976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仍达到了447.44亿元。上海工业的行业结构比解放初期已经大为合理,初步形成了工业生产门类基本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新高地正在上海崛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为上海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工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是规模和实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上海工业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驶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轨道。






上图:上海贝尔  下图: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上海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上海这个我国最老的工业基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1991年至1999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竣工投产了100多项工业重大骨干项目,建成了上海大众、上海永新、轮胎橡胶、益昌薄板、上海通用、朗讯光纤、上海贝岭、上海贝尔、三菱电梯、上海日立、华虹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企业,为上海工业跨入21世纪奠定了产业基础。信息产业、现代生物和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已经在上海迅速崛起,2000年,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将率先成为上海新一代的支柱产业。
(树人摘自《文汇报》 作者: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