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国历史上众多第一的江南造船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型工业企业。在此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几经坎坷,江南造船厂却长盛不衰,先后创造了100多个“中国第一”:造就了中国第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艘兵轮、第一炉钢、第一批枪炮和火药等。建国以后,又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远洋轮,第一艘航天测量船和海洋科学调查船等等,成为不同时期中国先进技术的见证,也留下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设立翻译和教学机构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设置翻译馆是在1868年。当时,洋务派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提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翻译馆先后聘请在沪的英美传教士翻译西方书籍,总局中有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的华人也参与其中。其译书特点为“为用而译,急用先译”,译著选材大多为当时中国闻所未闻的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所急需的有关制造枪炮轮船以及声、光、化、电等基础科学知识。其先后翻译出版的各类书籍有159种、总数达1075卷,是当时中国最早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流传很广。有些被各种新式学堂用作课本,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兵工学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还于1898年开设了工艺学堂,设置化学工艺和机器工艺两项科目,专门培养工艺练习生。学堂聘请该厂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并以制造局所属各厂为学生实习场所。学员中的大多数成为该厂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二、直接引进制造机器的生产设备——制器之器
江南机器制造局的生产制造能力所以能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直接引进当时国际先进、而国内属于空白的制造机器的生产设备,所谓的“制器之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十五吨钢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无烟火药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试炮场
譬如,该厂创办初期的一部分机器设备,是中国最早赴美留学生容闳从美国购入,都是工作母机,使制造局具备了制造机器的能力,先后生产了多种机器设备,如车床、刨床和钻床等,在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中堪称领先。又如,该厂于1868年建成第一艘明轮兵船,就是采用购自国外的主机改装而成。又如,1891年炼成的我国第一炉钢,便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了我国冶金史上第一台马丁炉和化钢炉的结果,此乃中国近代炼钢工业的首创。同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能生产我国第一批无烟火药,也是得益于1893年引进了德国克虏伯全套的火药制造设备,建成无烟火药厂的结果。
三、引进国外最新专利发明
该厂除了直接引进制造机器的生产设备之外,还曾经开了我国引进国外最新专利发明的先河。
1915年,美国制造专家高伦新发明了汽油机,马力强,燃料又省,可以替代水管锅炉供造轮之用。当时已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独立出来的江南造船所获悉后,立即以1万美金的代价,将该种汽油机的全部图样、构造模型和制造专利权全盘购入。这是中国第一宗由国外引进的专利发明。按照这一专利生产的汽油机,无论轮船、机车等都非常适用,其燃料既可用煤油,也可以使用煤气。江南造船所自从引进并制造这一款汽油机后,客户接踵而至。其建成的第一艘轮船“维更号”,每小时行9海里,仅需煤400磅,与使用锅炉燃煤相比较,省却燃料达一倍半之多。
四、聘任外籍管理人员和派遣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从西方图纸开始的,走的是“材料多购洋产”、制造上“悉仿西法”这样的道路。这需要一大批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熟练工人作为企业生产的保证。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采用的是“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为了提高技术工人操作进口机器的熟练程度,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高薪聘请了几十位外籍人员担任总工程师、绘图师、机器匠和锅炉匠等,示范机器的操作过程。“华人数百且助且学”、“始而演习,续而试造”。经年累月,造就一批 “艺精业精” 的技术工人。尤以1918年至1921年间为美国制造4艘万吨远洋运输舰为代表,创下了中国造船历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次中国首批向外国出口舰船,中国造船史上第一次建造万吨级大船,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建造3000匹马力的蒸气机主机。
中国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更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管理人员。自1912年始,江南造船所先后派遣一批留学生赴英、美、德等国,学习造船、制炮、造机、锅炉、涡轮机、柴油机等制造技术。这些留学生学成后陆续回国,承担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重要职务。其中比较突出的,如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学造船技术的马德骥,自1927年任所长后,引进了欧美管理机制,建立了一套新的组织机构和办事制度,将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大权集中在以其为首的华籍技术人员手里。又如,1944年的 “中国海军人员赴美造船服务团”组成后,赴美学习新技术和考察海军装备建设。回国后积极推广焊接造船新技术,开创了由铆钉造船向焊接造船的历史性转变,为后来全面采用焊接造船打下了基础。
五、走自行设计和自主制造的道路
建国以后,国家科学发展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建造自己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以打破中国远洋运输业租用外国船舶的历史。1960年,由我国自行设计、主要材料和配套设备由国内供应、全部用国产钢材建成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由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该厂为此开展了300多项技术革新,工厂的机械化程度从1959年的37.9%提高到了97.8%;船舶下水采取了以砂箱代替楞木的新方法,摆脱了原来靠人工敲楞木的体力劳动;又首创万吨轮底板可分三路在船台同时施工的“三岛式建造法”,提高效率达4倍以上。



建造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造船技术,而建成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则完全是走一条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道路。设计人员在一无资料、二无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将收集的资料用橡皮泥、纸板、木片制成模型,先试制出缩小比例十分之一的1200吨水压机,以取得实际工作的参数与经验。要焊接100多块比砖头还厚的钢板,只有采用电渣焊这一全新技术,而这居然是普通电焊工按照国外杂志上的只言片语加上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的。1962年,中国第一台12000吨锻造水压机制造成功。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万吨级水压机制造中亦属首创。
(楚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