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京剧票房。
所谓京剧票房,指的是一些京剧爱好者团体。早在清末同治年间,上海已出现许多戏园,如三雅园、久乐园,流行演唱昆腔和徽班,到1867年,第一支天津来的京剧戏班来到上海,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连台本戏和灯彩戏,立刻风魔全市,到光绪年间,京剧已在上海扎根并流行,本世纪初,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家京剧票房“盛世元音”,是由京剧老生三鼎甲之一孙菊仙之子孙芝圃等人创办,此后票房逐渐增多,全盛时期,上海的京剧票房达120多个,分属于不同的机构、行会、同业公会,也有票友集资合办,如宁波同乡会的甬社、票友合办的亦社、德社等。当时票房遍布全市,各由各的偶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京华名角纷纷南下,各呈奇技,把上海的戏剧舞台搞的轰轰烈烈,同时也促进了各艺术流派的发展。票友们兴致高涨之际,也会禁不住登台献技,民国成立前,“余时学会”
票房已排演新戏在天仙茶园公演,为京剧票友第一次公开亮相,有的票友还自编自演,最后干脆下海的也或有之。如欧阳予倩、程君谋、苏雪安等人编写了大量京剧剧本,俞振飞、黄归秋、孙钧卿等票友最后则成为著名的艺术家。甚至一些洋人也对京戏迷恋不已,地产大王哈同非常喜爱京剧,督促它的三个养子学会了二十几出京戏,1928年,哈同在他生日之夜于爱俪园邀“逸社”票房的票友开堂会,他的几个养子也同台演出。
上海解放后,百花齐放,京剧仍是人们喜爱的艺术之芭,但至文革爆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艺苑之花凋零,京剧也躲不过这场劫难,无数京剧艺术家或遭批斗,或打人冷宫,京戏走向衰微。文革结束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市民们游乐休闲范围的扩大,方式的多种多样,京剧观众和爱好者相对减少。但一酷爱京剧艺术的老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过过戏瘾,上海街头的老年京剧票房成为上海的一种新文化景观。和当年一样,这些票友汇集了各行各业的人,而不论学者、干部、工程师、文艺界人士,在票房中一律地位平等,有的人虽身为高官,假如技艺不精,即连跑龙套的角色也轮不上。老年票房越来越红火,据90年代中期统计,上海每一个区县内的票房,少则5、6个,多则10余个,原卢湾区副区长卞月娥在职时就是京剧爱好者,离休后,她不但参与老年京剧演唱活动,还发起组织了卢湾区老龄委长青艺术团,并把全区十余个老年京剧票房组织起来,于1995年6月及1996年5月数次登上上海著名的京剧舞台逸夫舞台、兰心剧院,红红火火地畅演了《霸王别姬》、《斩金堂》等著名京剧折子戏,轰动一时。卢湾区上海老年京剧票房的演出场面甚至飘扬过海传到了国外,美国的华语电视曾经播放过他们的演出实况。老年京剧票房正在成为繁荣和振兴民族文化事业的一朵小花。
(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