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坛春秋录----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年回顾(上)(附图)
《定军山》(1905)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从1896年第一次商业性电影的放映,1905年第一次中国电影的拍摄到本世纪初中国电影的走向世界,中国电影的历程已经走过了一百年。无一例外的,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在这个交汇着中西文化被誉为东方巴黎的神奇大都市,聚集了亚洲最豪华的影院,诞生了无数轰动中外的扛鼎之作,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深深震憾、激荡了数代中国人的心灵,因此电影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享受,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情感的交融,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寓教于乐的良好形式。
一、电影的诞生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在上海一家娱乐性园林徐园里,放映了一部西洋戏,这样在电影诞生后仅一年,就有了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经历。最初的上海影坛乃是洋人的市场,1903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接管了他的朋友加伦白克的电影放映业,先在虹口乍浦路跑冰场内放映,后迁至大马路同安茶居内,最后迁到福州路青莲阁,1908年继泥城桥上海第一家电影院幻仙戏院后不久,雷玛斯又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铅皮搭建了一座有250多个座位的简陋虹口活动影戏院,继而又创建了维多利亚影戏院,上海电影放映业日渐繁荣。在电影放映的同时,电影摄制活动也较早地在上海展开,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个摄影师在上海拍摄了《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两部短片。
直到1905年中国人才介入电影制作。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而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组成新民公司以承包的方式为亚细亚影戏公司摄制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婚姻制度。
1917年,实力雄厚的商务印书馆在印刷书籍之外,增添了摄制影片这一业务,拍摄了《盛杏荪大出丧》《上海焚毁存土》等涉及风景、时事、教育、戏剧的短记录片,开了中国科教片的先河。1920年至1921年间,上海开始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这就是中国影戏研究室委托商务电影部制作的《阎瑞生》。同年,上海影戏公司的《海誓》及新亚影戏影片公司的《红粉骷髅》也上市公映,它们的成功使中国电影告别了童年时代步入了发展时期。
二、三分天下的电影公司
电影皇后胡蝶
1922年郑正秋、张石川等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揭开了中国正规电影创作的序幕。1923年公司拍摄了中国电影历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不仅造就了中国第一位女影星王汉伦,同时也开辟了东南亚的市场,在他们的支持下,上海电影公司象雨后春笋似的成长起来,1925年上海出现了141家电影公司,占全国所有电影市场的80%以上,生产了50部影片,上海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心,比较有为的电影企业有大中华百合、天一、长城、神州、民新、上海影戏公司、友联。当时明星有最好的导演卜万苍,摄有《玉洁冰清》、《忏悔》),程步高拍了《水火鸳鸯》、《沙场泪》)走文明戏的路了,适合了当时小市民阶段的心态。由邵醉翁、邵邨人于1925年创办的天一首开古装片和武侠片成功的记录,它的第一部武侠片是《女侠李飞飞》,第一部古装片是《梁祝痛史》,片子大获成功。形成上海电影明星、天一对峙的局面。1928年明星公司也抢拍了《火烧红莲寺》,它的成功,引起武侠片热潮,一时间,银幕上充斥了刀光剑影。上海滩艳盖一方的影后胡蝶也是从明星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开始走红的人,许多影片公司还拍摄了“鸳鸯蝴蝶派(“文人写出的无病呻吟的”爱情片)电影,中国电影事业正向下坡路滑下去,这股势头直到二十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到来,大批影业公司纷纷倒闭才衰退了下去。
阮玲玉主演的《故都春梦》(1930)
1930春,打着“复兴国片”旗帜的联华影业公司崛起了,它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为沉伦的上海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1930年春,孙瑜执导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相继问世,由于影片的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在艺术处理上也比较认真,引起了当时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人们思想上的共鸣,立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应,连知识分子也被吸引到影院里来,联华公司以新的风格在迅速崛起于电影低潮中,力挽狂澜,使国产电影事业出现了新的转折,奠定了与明星、天一鼎足而立的局面,同时1930年有声电影《红牡丹》等的出现,使上海电影生产获得新的兴旺,而新一代电影人加入创作队伍,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中国电影从此进入了三十年代第一个黄金时代。
三、黄金时代的上海电影
30年代随着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上海的影院建筑达到了空前的发展,1931年有声片《红牡丹》等的成功,也为上海电影开辟了更多广阔的道路。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二八”侵华战争,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伟大运动,中国电影界也作了适应时代的必然转变。明星公司邀请了夏衍、阿英和郑伯奇3人进公司编写进步作品。新成立的艺华,及至最保守的天一,都有进步人士的进入,由此产生了“左翼电影运动”。党的地下组织在瞿秋白的领导下,于1933年成立了电影小组,党领导的左翼剧联也成立了影评小组,他们在报上对各影片公司的作品写出多篇严肃而有力的评论,中国电影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大批电影艺术家努力把自己置身于时代潮流,寻找电影在时代与民族中的位置。导演郑正秋、程步高、李萍倩、张石川、卜万苍都制作了和他们的旧作迴然不同的进步影片。联华导演孙瑜相继为联华执导了《天明》《大路》《小玩意》等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符合时代要求和充满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的影片,被誉为“诗人”导演。明星导演程步高改编了茅盾的小说,拍成《春蚕》,同时根据夏衍的脚本,摄制了他的最佳作品《狂流》,被誉为“中国电影新路线的开始”。曾经以《南国之春》而知名的、当时最杰出的导演蔡楚生也编导了《都会的早晨》、《迷途的羔羊》等优秀的影片。1934年上海影坛又出现了几部轰动之作,如由胡蝶主演的《空谷兰》,它是1925年明星邀请通俗小说家包天笑,将日文译本小说《野之花》改编而成,讲述了一对豪门夫妇悲欢离合的故事,上映后引起轰动,为明星赢得了13万元的票房收入。1934年明星再次将此内容拍成有声片《空谷兰》。
1934年明星拍摄了郑正秋根据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的《姐妹花》,由胡蝶一人扮演一对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孪生姐妹,电影在新光大戏院上映后连续上映60天,盛况空前。
在国际影坛上获得殊荣的《渔光曲》(1934)
随着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党当局意识到了它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它的检查和控制,1933年11月12日还发生了蓝衣社特务捣毁左翼电影的阵地之一——艺华公司的事件,致使1934年初开始,左翼电影进入了异常困难的时期,左翼影人并没有放弃阵地,1934年,洪深、阿英、郑伯奇、沈西苓等联合为明星公司,编写了一部含蓄反映现实矛盾和黑暗的影片《女儿经》,此后夏衍、阿英因受当局的搜捕被迫离开了明星公司。但上海的左翼电影界并没有屈服。年中,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以其强烈的现实感染力再次轰动影坛,该片由联华影业公司摄制,描写了渔民的悲惨生活,影片是默片,但主题歌《渔光曲》是有声的,当时弟弟小猴临终前央求姐姐小猫王人美为她唱了这最后一曲,闻者无不落泪,在上海连映84天,打破了国产片的上映记录,当时正在上海访问的法国作家联合会会长德化勒,以重金购得该片的全欧放映权。
1935年苏联定于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节,当时上海的四大影片公司共选出8部影片:明星的《姐妹花》、《空谷花》、《春蚕》、《重婚》,联华的《渔光曲》和《大路》,艺华的《女人》,电通的《桃李劫》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渔光曲》荣获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荣获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使左翼电影运动声威大震。
成立于1934年春在地下党电影小组领导之下的电通影片公司,在几年间也陆续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等4部在当时影响很大的影片。《风云儿女》的编剧田汉刚交出故事梗概和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就被捕进了监狱。这首主题歌词蕴含了诗人田汉自“九·一八”以来对中华民族受难历史的深刻感受,表达了中华儿女抗争到底的有力呼声。那时,还没有找到人为主题歌谱曲,正准备出国的作曲家聂耳得知后找到夏衍揽下此事。聂耳曾为《大路》谱写了风行一时的歌曲。他在出国前完成了初稿,到日本后将定稿寄回祖国,谁也没料到,这竟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在他寄走这支曲子不久,就在日本千叶滨淀溺水而亡。1935年“一二·九”远动后,出现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很快唱遍全国,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36年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共地下党适应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电影界的爱国人士也提出了“国防电影”的口号,并相继拍摄了《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等宣传全民团结抗战的电影。进步的电影工作者继续在左翼电影发展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部切中时弊和反映下层民众追求光明和美好理想的优秀影片。1937年赵丹白杨主演的《十字街头》和赵丹、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两部影片的出现更是把中国电影又推向了新的高潮,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1937年上海滩上竞相传说的轰动影坛之作,还有新华的《夜半歌声》,由马徐维邦导演,金山、胡萍主演,公司特意在跑马厅对面的空地上竖起巨大的广告牌大肆宣染影片的恐怖气氛以此来招揽观众,由此轰劝一时,场场爆满,谁知吓死了一个11岁的女孩,广告牌被工部局勒令拆除,报上的电影广告则加上了一句:“奉谕:六岁以下儿童禁止入座”,这样一来,观众更为踊跃,于是电影广告上又增添了两句话:“大量观众傾仓而至,影迷府上十室九空。”
上海电影的精彩纷呈,诞生了众多的明星,也催生了电影的评选活动。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于次年举行第一次影片评选活动,《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评为优秀影片。1936年6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进行第三次评选,评出7部“优良影片”,前三名是艺华的《凯歌》,联华的《天伦》,天一的《母亲》。其中《天伦》是费穆导演描写“人类之爱”的影片,由美国派拉蒙公司一位职员购买后经过重新剪辑配音改为《中国之歌》在美国上映,由于事先宣传得力,引起了很大轰动。
1937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行第4次国产影片评选,明星的《小玪子》、《女权》,新华的《壮志凌云》当选为优秀影片。
30年代上海电影黄金时代,明星辈出,1933年在上海北京路大加利菜社举行了盛大的《明星日报》选举影后揭晓仪式,结果明星电影公司当家花旦胡蝶以她在《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自由之花》、《啼笑因缘》等影片中的精彩表演,以巨大的优势胜出,获得了电影皇后的称号。1933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年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她又连得两元,被人们称为“老牌影后”。1935年中国派出电影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国际电影节时,胡蝶作为唯一的演员代表入选。虽然她参演的《姊妹花》没能赶上比赛,但持续数月在欧洲诸国的展映使得无数欧洲人和旅欧侨胞被这位东方美人所倾倒,欧洲影坛第一次对中国电影有了真实的了解。而主演了联华《三个摩登女性》、《城市自夜》、《小玩意》、《香雪海》、《神女》等进步影片的阮玲玉,因在片中对一些深受迫害或身世悲惨的妇女真挚自然不做作的表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赢得了观众无数的热泪,故虽然只获得《明星日报》影后选举第三名,但有的报刊评论说,她在演技中的成功已超越了中国任何一位女演员。周璇、上官云珠、白杨、张瑞芳、王丹凤、孙道临、金焰、赵丹、石挥、韩非,一颗颗巨星,都在上海银幕上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彤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