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戏院:戏剧和音乐的殿堂(附图)


富丽堂皇的兰心大戏院
 外侨不能不看戏,看戏就要去“兰心”。在20世纪30年代,如要找出设施最完善的现代化剧场,当首推座落于蒲石路迈而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的兰心大戏院了。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如西方一样梦幻般的演剧场景,观看外侨业余剧社演出的纯正西式话剧,领略工部局交响乐队指挥梅百器大师的“天鹅之作”,也可为梅兰芳的昆剧《刺虎》喝彩……有人说,谁要是收藏有“兰心”的全套演出说明书,他就等于目睹了上海文化百年来走过的沧桑历程!
“兰心”是一扇窗,欧风从这里吹入。
最初的戏剧摇篮
 最初,上海滩上外侨人数很少,但是为数不多的外侨中却不乏戏剧爱好者。“爱美”(英文“Amateur”的音译,业余之意)的演剧就成了当时主要的娱乐。1850年12月的冬日,这些戏剧爱好者在英租界借了一个洋行的旧货栈,在那里搭了一个简陋舞台,演出《势均力敌》和《梁上君子》两出戏,就此开了中国本土上最早话剧演出的先河。但剧情简单,观众有限,与其说是演出,不如说是外侨们的自娱。
 以后,外侨开始成立业余演剧团体,譬如“廊子”(Range)和“好汉”(Foodpat)等,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演艺。1866年, “浪子”和“好汉”两社合并,另再吸收一些新人,成立“上海西人爱美剧社”(Amateur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 ),简称A.D.C.剧团,因为该剧团成员和当时的上海滩一样英国人居多,又称“大英剧社”。
 这些好事的英国人很快地不满足在旧货栈里折腾,而觉得应该象在伦敦一样有一个体面的固定演出场所。同年,A.D.C.剧团的英侨们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牵头,集资在诺门路、上圆明园路(今香港路圆明园路)造了一座木结构的简陋剧场,供该剧团使用,这就是最初的“兰心”。 “兰心”为英文“Lyceum”的音译,意即学园或文艺团体。虽然简陋,却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场。A.D.C.剧团于1867年3月1日在新落成的“兰心”举行首次演出,自此一发不可收,连演了三十多场话剧,狠过了一把瘾。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仅仅四年后,“兰心”就毁于一场意外的火灾。
 爱好戏剧的外侨并未就此善罢甘休。1872年5月,A.D.C.剧社通过上海纳税西人会,募集了一笔基金,又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临近英国领事馆附近买下一块地皮,重建“兰心”。约化了两年时间,一座豪华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矗立起来了。1874年1月27日,伴随着A.D.C.剧团的第37次公演,新“兰心”剪彩开张。至此,A.D.C.剧团在这里演出了不下一百多场,直到1929年4月。
 随着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兴起,戏剧业日渐萧条,“兰心”也难以幸免,除了偶尔的演出,很多时候只能空置。历经50余年的建筑虽然结构坚固,但外表已显出老态,破旧不堪了。1929年1月,A.D.C.剧团董事会以17.5万两银子的代价,将兰心的土地权和房产权一股脑儿出卖给了一个华人,并另在法租界蒲石路迈而西爱路口觅一块地皮重建戏院,由哈沙德洋行委托戴维思和勃罗克设计,于1931年初竣工。鉴于原有名称的高含金量,剧院依然保留“兰心”这一名字。2月5日的开幕典礼由兰心的董事、英国驻沪领事白利南主持。在一片欢呼声中,这位英国人以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新“兰心”的大门。
上海滩戏剧生活的中心
 新老兰心剧院一直由外侨经营,A.D.C.剧团也一直是“兰心”的主顾,从1874年到1929年4月,共演出了180余场,一定程度上园了那些英国侨民的戏剧梦,也丰富了沪上外侨闲暇时光的消遣内容。  
 A.D.C.剧团每隔两三个月在“兰心”公演一次,每次一般持续三天,常为夜场。所上演的剧目很多是世界名剧,如1909年2月便曾上演萧伯纳的名剧《魔鬼的门徒》,这是萧伯纳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公演。除此之外,其他各类文艺团体的演出也不计其数,其中包括轰动一时的意大利歌剧院来沪演出著名歌剧《阿依达》和《蝴蝶夫人》等。外侨如此青睐“兰心”,是与它出众的建筑结构和特有氛围密切相关的。
 以博物院路的兰心剧场为例,其建筑虽比不上后来美伦美奂的新“兰心”,但设计得相当精细,当时报纸曾作介绍:此院视金桂、丹桂较大,而院内整设甚为精致。楼座两层,座椅方便,戏台之后,地位广大。台角之下坐乐工处,也按西人戏台,上除演戏者余不见人。《沪游杂记》也描绘道:园式顶圆如球,上列煤气灯如菊花式,火光四射,朗辙如昼。值得一提的是声音效果,在当时的上海滩真是无出其右。如演员在台上微叹一声,楼上的后座也能听到,特别适合演出西方写实话剧。每逢有戏开演,外侨们如同过节一般,携女眷纷至沓来。此时男着西装,女穿礼服,在领座小姐的导引下,对号入座。
“兰心”由此不仅成为外侨戏剧的演出中心,也逐渐成为我国话剧的主要启蒙殿堂和演出场所。正是在“兰心”,华人第一次领略到现代戏剧的艺术魅力。
就在博物院路的兰心剧场落成那年,即1874年3月20日,英商正凤印书馆延请丹桂茶园戏班到兰心演出京、昆剧,与西方人同台演出,票价依然为银洋一至三元不等。这在当时外侨一统“兰心”天下的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1907年,我国境内首家新剧团――春阳社租赁了兰心大戏院,演出名剧《黑奴吁天录》。因事先曾在各报上刊登大幅广告,开演时盛况空前。那次,对不少华人来说,是第一次走进西式剧院。虽然因准备时间仓促,演出颇为粗陋,剧情破绽比比皆是,且台上出现的男女老幼黑奴居然个个白脸!但是那天还是让许多到场的华人惊叹不已:登场人物个个身着西式服装,演出分幕进行而不是一场一场连续不断,舞台上居然有布景、而且是写实布景,舞台一侧还投来令人目眩的灯光……
 新颖的戏剧形式令闭塞的国人耳目一新,这些迥异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化、程式化的西方演剧,大大震撼了中国的戏剧爱好者,使他们似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灯光变幻离奇、布景浪漫瑰丽的现代戏剧!欧阳予倩曾发出过这样的惊叹:“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当时我很惊奇,戏剧原来有这样一个办法!”。
更重要的是,一些日后成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锋人物,如郑正秋、徐半梅等也不时出现在“兰心”的三楼看台上。徐半梅,这位曾经留学日本,看过很多新派剧演出的戏剧痴迷者,每逢有A.D.C.剧团演出,便兴匆匆前往,花一大元,缩在三层楼上边偷吸香烟,边滋滋有味地欣赏着外侨的演出。有时自己看还不够,拉了另一位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重量级人物——郑正秋一起看。兰心打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向国人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天地,并使他们获益匪浅。
独步三、四十年代的乐坛



新址落成以后,从霞飞路南望“兰心”,这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风貌建筑,格外引人瞩目。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采用横竖轮廓线;外墙棕色面砖,外楼有三个券窗,三楼为并列三方框窗,均有铁栏杆阳台。窗栏、窗框和墙角都用假石装饰。
 剧院内富丽、舒适,其现代化设施在当时的上海首屈一指。舞台面积为19.5米宽,纵深10米,其面积几乎与观众厅相等,交响乐等均可演出。舞台两侧均有库房,储存及更换布景均有机械从库房中推动上台,有自动定位吊杆25道。后台有小型化妆间,有更衣室,有演习室。穿堂是富丽广阔且透气的,各层的内墙和平顶的花纹线脚均甚细巧。楼座的平面上有着美丽的走廊,用白色水泥粉刷的及美丽的砖石镶嵌着的外门,无不透着设计者的精细。
戏院内设三层观众厅共有723个座位,楼下490个,楼上233个。座位较普通戏院宽畅、舒适,无论坐于何处视线,均处于舞台的正中位置,音响效果极好。设计者似乎有先见之明。当新兰心大戏院落成,正逢戏剧不景气之时,“兰心”除了放映美国派拉蒙和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电影和欧洲电影外,更多的是举行交响乐、室内乐和独唱音乐会等。
这一时期,代替A.D.C.剧团成为新“兰心”的主要合作者是工部局交响乐队。
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沪菲律宾侨民组成一支业余管乐队,1881年为公共租界工部局接办,几经变迁,始改组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乐队指挥是享有盛誉的大师级人物、意大利人梅百器。因为他的存在,工部局交响乐队一度位列世界十大交响乐队之一。在新兰心大戏院上座率最高的1941年,工部局交响乐队举行了32场音乐会,有20次戏院爆满,其余上座率也在三分之二以上。在日伪时期,1942年5月31日,交响乐队在兰心举办了最后一场“告别音乐会”,随后乐队移交给日商音乐信托公司。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管前工部局交响乐队,首场音乐会便在1945年11月造“兰心”演出。梅百器大师在沪病逝前的最后一次指挥,也是在这一年最寒冷的冬天在“兰心”举行的。40年代后期,市政府交响乐队的冬季音乐会一般在“兰心”举行,成为常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南京大戏院改为音乐厅为止。
 除了交响乐之外,当时上海一些有影响的戏剧演出和音乐会,大多也选择在“兰心”举行,如俄国舞剧院访沪演出的芭蕾名剧《天鹅湖》、《睡美人》,阔别舞台10年蓄须明志的梅兰芳首场演出昆剧《刺虎》,高芝兰、蒋英、董光光、马思聪等人的独唱、独奏音乐会等等。
(撰文:楚焰辉 图片: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