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懋饭店到和平饭店
前言
和平饭店即昔日的华懋饭店(又名沙逊大厦),是锦江集团旗下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为国家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竣工后的和平饭店
1930年的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位于上海金融、商业、旅游的中心 ,占据了外滩的中心地段,是外滩与南京路的唯一交汇口,同时,还依偎了哺育上海滩的黄浦江,与现代化的浦东陆家嘴和东方明珠隔江相望,是南京路、外滩、黄浦江,三个最令上海人骄傲的白金地段的“金三角”。
和平饭店剪影
和平饭店今貌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从中山东一路观看和平饭店
从外滩观光平台远眺和平饭店
从滇池路看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是上海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上最为美轮美奂的一栋高层建筑,因而也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是外滩在世人心目中的第一心理地标。
一、外滩历史
人们来到外滩,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幢有着直插云霄的绿色金字塔状屋顶的建筑。它便是外滩的地标性建筑。曾经享有“远东第一楼”的华懋饭店(和平饭店北楼的前身)。它也是十里洋场----南京东路的起点。
在其南面的即为和平饭店南楼,其前身为汇中饭店。如果从它算起的话,那么和平饭店已是足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00多年前的外滩可是另一番景象。让我们还是追溯到100多年前、甚至更早吧。
上海开埠
俗话说:“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海百余年的历史浓缩了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
上海屹立于东海之滨,位居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它北临长江口,包括长江口的崇明岛,长沙岛和横沙岛;南濒杭州湾,包括大小金山诸岛;西与江苏省的苏州地区接壤;西南和浙江省的嘉兴辖境毗邻。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上海土地总面积为6341平方公里。百年多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风向标和缩影。
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上海仅仅是一个滨海的小渔村。700多年前的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开始设县。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6月16日,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中英吴淞之战爆发。8月29日,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租界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1月17日,英国领事巴富尔便擅自宣布上海开埠。两年后,即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宫慕久以道台名义,用告示形式公布《上海土地章程》(Shanghai Land Regulation)二十三条。通过《土地章程》巴富尔如愿地得到了一块专供外国人占用的居留地,这块地方包括现在的外滩,面积约830亩,这便是日后租界的雏形。
1849年4月6日法国在上海县城与隔洋泾浜的英租界间建立起法租界。1852年3月16日,美国最终确立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地区作为其租界。
上海开埠后,英、美、法租界的相继设立,对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来说,影响深远。
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正式宣布合并,一般称为洋泾浜北首外国租界,以区别于洋泾浜南岸的法租界,也习称公共租界。
此后经过数次扩张,至1899年公共租界面积已达到了34333亩,这还不包括越界筑路的4.9万余亩。1900年法租界总面积也达到了15136亩,是最初法租界的15倍。
如果说百年看上海的话,那么最集中、最典型、最直观地凸显上海百年变化精髓的地方,莫过于外滩。外滩是上海租界最先发生变化和变化最大的地方。20世纪中西混杂的近代上海史,也是从外滩起源的。
外滩
外滩是指从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一段的黄浦滩,即今中山东一路。当时这里还是人烟稀少,芦苇丛生的荒滩。因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的浦滩,被习称为外滩。
随着外国资本的不断涌入,英、美等国纷纷在上海设立从事贸易的洋行及其他库房,此后又增加了银行领事馆。于是,在滨江一带,洋行、银行、领事馆拔地而起,构成了外滩最初的景观。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在全国地位的不断增强,和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渐攀升,对土地深层次开放利用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股势头不断地改变着外滩。据粗略统计:从1845年至1925年的80年间,外滩的房屋平均约30年就要翻造一次,房屋也越造越高,从最先的二层小屋到三、四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再到20世纪以后的六、七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最后到20世纪30年代的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同时还伴随着产权人的变更。除极少数机构,如上海总会、海关、怡和洋行和英国领事馆从设立之初就一直在外滩外,其余土地使用者均已数易其主。
如其中的第4号地块原主人为义记洋行,不久便转手给Jenkins·Rev·B.和King & Co.,后者又转给美商琼记洋行(Augstine Heard & Co.)。美商琼记洋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洋行之一,当时共有十五亩二分九厘二毫。琼记洋行老板名叫奥古斯丁·何德,所以这处产业也称“何德产业”。 1864年,琼记洋行将其中三亩五分地出售给汉壁礼。1875年4月19日,琼记洋行在香港宣布破产。1877年10月,新沙逊洋行以 8万两银子买下了这处产业,土地面积约11亩8分。在该地块上,建起了三层维多利亚府邸式风格的“沙逊姊妹楼”,成为洋行总部。 1926年沙逊洋行的第四代主持人维克多·沙逊在这块地块上拆屋造楼,建造起了华懋饭店。1928年新厦落成。即为现在的中山东二路22号和平饭店。原21号门牌遂废弃不用;
又如第5号地块,1849年时已由森和洋行(Wolcott,Bate & Co.)过户给一位叫做帕克沃(A·Perceval)的人,1865年此人将其所建造的房屋出租给汇丰银行(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作开业之用,1875年该房产被新成立的中央商店有限公司(Central Store Ltd.)买下,并以中央饭店(Central Hotel)的名义营业,1903年经重组后改称“汇中饭店”。即现在的中山东一路19号,和平饭店南楼。大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外滩的建筑基本上已定型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格局,及至1948年随着交通银行大楼的最后落成,使外滩建筑天际线上的轮廓最终定格下来。
由于在外滩建筑如此集中,其建筑形式又是如此丰富,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建筑史,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外滩成了上海城市的象征,不到外滩就不算到过上海。
如果将外滩的建筑比作一串项链的话,那么和平饭店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二、汇中饭店、华懋饭店与和平饭店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匾额
万国禁烟会会址纪念牌前拍照留影
1854年(清咸丰四年),位于今南京路外滩即中山东一路19号处,新落成了一座英国传统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是为当年上海最豪华的旅馆。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帕克沃(A·Perceval)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带有阳台的3层楼的旅馆,名叫“中央饭店”,因为是英国人传办的,所以也叫“帝国饭店”。1903年英商汇中洋行(Central Stores Co. Ltd)买下该旅馆产权后,改称“汇中饭店”。1906年新组建的董事会决定将旧楼拆除重建。他们聘请了著名的英国建筑师司各特(Walter Scott)进行设计,共6层,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697平方米。
整座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其整体外观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形式,它将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砖砌效果与维多利亚后期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完全地揉和在一起。前者主要采用红、白两种颜色,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维多利亚风格的影响上海,欧洲式的红砖也进入上海,逐渐取代了本地传统的青砖。而生于19世纪80年代治至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后期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则大量采用红砖清水墙,建筑立面单纯的柱式拱券式外廊效果转为追求华丽与丰富的装饰效果,外廊特征弱化。这座建筑呈英国文艺复兴时代均衡式公寓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底层采用花岗岩砌筑,二层以上除了红砖装饰外,还使用大面积的白色面砖,楼层和最上两层窗间墙均用红色清水砖装饰,红白相间的砖墙,犹如工整的凹凸图案,对称而又不乏稳重,其门窗的形式采用券形、扁形券、平券等多种形式,其中部分窗框配以弧形或三角形窗楣,富于变化。屋顶檐部及门框也采用了一些巴洛克手法,令人愉悦。饭店内部装修十分豪华,进门采用柚木旋转门,大堂耸立着雕花立柱,彩色玻璃窗和镂空花栅栏楼梯直通屋顶。
饭店内部装饰也十分豪华,一走进采用柚木地板制成的旋转门,便可看到大厅内木质楼梯,扶手栏杆精雕细凿,加以石膏花纹装饰的藻井,使人尽享华丽。而在大厅之中,最为引以为豪的是两部古色古香的电梯,虽然这种“奥梯斯牌电梯无声无息地升降于6层楼间”却在当时的上海滩引起了轰动。从此开创了中国建筑物使用电梯的先例。
当初建筑师别具匠心地在顶层建造了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在屋顶的西南和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塔式凉亭,这不仅增加了建筑的整体高度,更使其的轮廓线变得更加完美。登斯楼也,既能将到外滩全貌饱览无遗、又可把黄浦江上那万舟穿梭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于是上汇中饭店屋顶花园成为当时上海的游览景点之一。以后这种屋顶形式被上海许多建筑采用。可惜,1912年8月屋顶花园毁于火灾,此后再未修复。汇中饭店除在底层设有餐厅、酒吧与茶室外,还在5楼设有主餐厅。客房分布在2至5层,6楼为员工宿舍。
汇中饭店既有建筑造型上的气派,也讲究规划布局的合理及效益。尽量在有限的空间中争取更多的使用面积。正如当时出版的英文版《远东的海港》一书中所描绘的:“餐厅位于5楼,可供250人同时用餐。后面是大厨房及其辅助设备,厨师那精湛的烹调技艺能迎合所有现代人的口味。在该楼层里还设有会客厅和阅览室,另有一环境优雅的自助餐厅。饭店拥有空客房130间,皆备有舒适的家具。每间客房都带有瓷砖铺就的浴室,装着现代化的卫生设备,供应冷热水。每个单元都有专用电话,大部分客房安装了供冬天使用的热水汀。当初设计大楼时,建筑师可谓考略周密……”
饭店拥有客房130间,皆备有舒适的家具。每间客房都带有瓷砖铺就的浴室,装着现代化的卫生设施,供应冷热水。每个单元都装有专用电话,大部分房间都安装了供冬天使用的热水汀。于是上汇中饭店屋顶花园成为当时上海的游览景点之一。在1914年的一场火灾中,饭店六层以上被烧毁,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业主也顾不上修理。这幢颇漂亮的英国建筑却有一个极难看的平屋顶。直到1998年改建时才重新恢复旧貌。
汇中饭店整幢大楼都装有颇具效率的消防设施,包括一架消防楼梯及位于不同方向的2扇消防门。通风设备贯穿大楼全部,其精良亦在人们意料之中,且处处装有唤人的叫铃,当然这一切都是由电器控制的。” 汇中饭店特邀美国沃的斯电梯公司(Otis Brothers & Co.)设计和安装电梯两部,此为中国安装和使用电梯的第一幢建筑,吸引了无数人去观看。落成伊始,英租界工部局即于此召开董事会。饭店取名中央饭店(Central Hotel)。1865年4月3日,汇丰银行又在此开设上海分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汇中饭店被日伪强占。1945年,汇中洋行又收回汇中饭店的产权,不久又转让给华商大庆公司。1952年饭店歇业,此后长期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租用。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重新对外营业。
华懋饭店
门厅----当年的华懋饭店大堂
华懋饭店,因大厦建成后由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故将饭店命名为华懋。华懋公司是新沙逊洋行下属房地产公司,沙逊家族是华懋饭店的投资者,故又名沙逊大厦。华懋饭店是上海首屈一指的装饰艺术派建筑,它为20世纪30年代奢侈和迷人的美设定了标准.连同它留在城市天际线上的轮廓一起,变成了上海的主要特征。它高耸的绿色金字塔形屋顶一反传统,呈现出典型装饰艺术派风格,那是上海建筑师G.L.威尔逊对当时古埃及艺术狂热的诠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沙逊大厦,就没有沙逊洋行的独特形象标志,也就没有其在上海滩的持久影响,因为这些后建的建筑虽然大部分也异常优秀,但都没有像沙逊大厦那样,在外滩建筑风景线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时空机缘和卓尔不群的艺术魅力。
华懋饭店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大厦占地面积4617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造价白银2483640两,加上装修及其他设备,共计耗费白银5602813两。
沙逊
提到华懋饭店,就必然要谈及沙逊。据史料记载,维克多·沙逊(Sir Ellice Victor Sasson)生于1881年,年轻读书时爱好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被授予少尉军衔。1915年2月,在参加一次防空训练中腿部受伤残废。维克多·沙逊的祖先为塞法迪犹太人,原为中世纪从西班牙避难到巴格达(现属伊拉克)的犹太裔后裔。他的家族为当地犹太望族,由于善于经商,他的高祖塞利·沙逊,就曾担任过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作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格达银行家和财政主管,沙逊的曾祖大卫·沙逊(David Sassoon,1792-1864)及其家族曾世代身份显赫(图1),但因1828年的一场官司,大卫·沙逊举家出走波斯湾港口城市布什尔(Bushire),1833年迁居印度孟买,在那里创立了沙逊洋行,1853年入籍英国。1845年,沙逊洋行成为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上海滩的最早的几个洋行之一,主要从事鸦片贸易和运销棉纺织品。20年后,他的曾祖父去世,伯祖父阿伯特·沙逊(Abdullah·Sassoon)继承了主要家业,史称老沙逊洋行,而他的祖父伊利亚斯·沙逊(Elias·Sassoon)则另立门户,于1872年创办了新沙逊洋行。维克多·沙逊和他的伯父雅各布·沙逊(Sir Jacob Sassoon)所接手经营的,正是这个新沙逊洋行。1916年雅各布去世后,维克多·沙逊于1918年继任新沙逊洋行总管,并继承了叔叔雅克布·沙逊的从男爵爵位。新沙逊洋行除继续发展进出口贸易外,逐渐把业务重点转向房地产领域。
在1920年以前,鸦片贸易一直是沙逊家族的主要经营项目,而上海,又是他们从事在华鸦片贸易的中心。黑色的鸦片,毒害了中国人,却膨胀了他们黑色的贪婪。因此上海人给他起了“跷脚沙逊”的雅号。直到民国后的20年代,鸦片贸易才被全面禁止。然而这时的沙逊,腰包早已捞足,这就为他后来大规模地投资房地产,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寸土寸金的外滩地段,觊觎于兴造高楼的丰厚利润, 1926年,维克多·沙逊决定建造上海第一幢十层以上的摩天大楼,而且地点就选在上海租界最繁华的南京路外滩----“何德产业”的所在地,将“沙逊姊妹楼”拆除,重建现代化大楼。据说,原来大楼要设计成纽约的摩天大楼的高度,后来由于无法克服外滩地质的施工困难,而不得不降低。
这块地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工部局估价土地时,这块土地一直都是独占鳌头。
当初进这块土地时的估价为每亩白银6,500两,沙逊大厦建成之后的1933年,更飞跃至360,000两的高峰。真所谓是黄金地段寸金地。
大厦一经建成,沙逊洋行的身价迅即蹿升,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短短10年内,维克多·沙逊成为上海最大的房地产投资商。他在南京路、福州路、淮海路、四川路一带繁华地区,买进大批地产、房屋,占有地皮六百多亩,拥有房屋一千九百多幢,几乎占据了整条南京路的房地产。在旧上海二十八幢十层以上的高楼中,他一人独占六幢,为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华懋公寓(现锦江饭店北楼),高纳公寓(现锦江饭店中楼),汉弥尔登大厦(现福州大楼),都城饭店(现新城饭店),河滨大楼。
维克多·沙逊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他就在伦敦认购了国民党政府在海外发行的二十万英镑公债券,之后又购买了数十万的统一公债,以示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由于维克多爵士对中国红十字医院的慷慨捐赠,孔祥熙曾在华懋饭店颁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数万犹太人逃离法西斯德国的魔爪,来到上海,大批犹太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租界。沙逊积极参与了救助来沪避难的犹太人的工作。1938年8月7日,旨在救助犹太难民的“欧洲来沪移民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维克多·沙逊担任主席。他将自己的产业河滨大楼腾出作为接待站,安顿了数百名犹太难民。1939年2月维克多·沙逊还拿出15万美金,作为救济犹太难民的“复兴基金”,用于向希望创办小企业或者私人开业的犹太难民提供小额贷款。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孤岛”时期,沙逊感到中国的形势越来越不稳定,已经在逐渐地抽调资金到海外,同时陆续出售他在上海的房地产。据估计,他抽走的资金达1000万美元以上。抗战胜利后,虽然沙逊大厦重又回到他的手里,沙逊意识到,他在中国的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948年4月,新沙逊洋行总部迁往巴哈巴群岛的拿骚,抛售房地产和股票的巨额资金也悉数抽走。1959年4月,维克多·沙逊以77岁高龄与他的陪同护士39岁的伊芙琳·巴恩斯结婚,两人都是初婚。他本人于1961年8月死于拿骚,结束了他极为传奇的一生。
建筑
1925年维克多·沙逊开始筹划在洋行原地翻造高层公寓,并已对设计方案初稿进行了推敲。拟建中的大厦不但面江,而且恰在外滩及其第一马路----南京路构成的“T”形黄金地段关节点上,这里是上海级差地租最高的地块,从开埠之初到20世纪初,地价已翻百倍,并在摩登时代继续快速飙升,当时周边土地均价为每亩20万两白银,而这一地块每亩最高可达45万两白银,并且租金增值空间巨大。因此只租不售的高档酒店成为刺激地产的最新诱惑。尽管早在1926年年初,大厦已按初稿修改后的图纸开始基础施工,但一年后即变更设计,改为以酒店功能为主主。于是大厦边施工,边修改设计,1930年的竣工图显示,在细节上对1928年的定稿设计图纸仍有不少改动。整个土建工程总投资达75万英镑,约合白银576万两,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应为地价。大厦内有五部奥迪斯电梯,可从门厅抵达顶楼。
摩索拉斯陵与哥特复兴顶
沙逊大厦外观最耀眼之处,是竖向纹理的瓦楞紫铜皮金字塔顶(外表后漆以深绿色),高逾19米,约占大厦总高的四分之一,加上坡度陡峻,高插云霄,十分壮丽雄伟。故无论距其远近,从外滩各个方向上均有全貌毕现的观赏效果。金字塔顶的上下沿和四脊纵长楔形抹角均以红色刷饰,使塔面轮廓更加清晰。建成后的沙逊大厦建筑平面呈A字形,以东面临黄浦江的一面作为主立面,高13层,后面包括夹层共10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室内设计
如果说沙逊大厦的外观还只能说是摩登化的浪漫新古典,那么其内部公共空间的装潢就是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主调了。属于经典装饰艺术风格的“拉利克玻璃”工艺与造型,就是大厦室内装饰中最出彩的特征之一。
Jacobean格调
然而作为大厦的主人,维克多.沙逊首先关注的还是其本人及其家族的地位和身份,如何通过建筑艺术来充分显示,这就涉及了雅各宾时代风格(Jacobean era style),也称詹姆士一世风格(James I style,1603-1625)的选用。-视为不列颠特有的建筑形式语言。沙逊大厦为了显示主人的英籍贵族身份和地位,在10层的西式家用餐厅和11层的沙逊阁中,均采用了雅各宾装饰风格和构成元素,并在大面积的深栗色镶板墙面雕饰和家具上刻画出这些建筑特征。就连大厦底层的美国吧,也以束柱扶壁、扁平的券洞、龛,栗色木装修的门、窗、壁柜、密肋顶篷和拼镶木门等,表现这种雅各宾式的装饰格调。
中外装饰古风
既然是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按英文Cathay的原意,就是西方旧时用来称呼“中国”的,也译作“契丹”),自然也要拥有中国元素装点的室内空间。
建成后的沙逊大厦建筑平面呈A字形,临黄浦江一面高13层,后面包括夹层共10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大厦以东面作为主立面,屋顶为金字塔形,四方攒尖顶,坡度很陡,高19米,用瓦楞紫铜皮饰面,呈墨绿色,高插云霄,十分壮丽雄伟。
饭店底层平面呈三横一纵格局,面向南京路共开有三个大门,门外都建有雨棚。大堂有两条交叉通道,一条从外滩进入,一条从南京路至滇池路,中间交会点有一个八角亭内厅,其穹顶有彩色玻璃镶嵌的图案。大厦底层、夹层、一、二层写字间出租给商店、其他洋行、进出口行、国际电台等。据1939年出版的《上海行号路图录》记载,当年沙逊大厦底层临江一面为荷兰银行营业厅,转角处为华比银行所在地。南京路段自东向西依次为华懋饭店正门、大英花店、普宝斋古董店、安康洋行等。
沙逊洋行及一部分下属公司在三层办公。四至九层为华懋饭店,十层是维克多·沙逊英国式的住宅,精美豪华,十一层供出租。当时曾经还有一个把沙逊大厦和汇中饭店用空中连廊连接的计划。那是1945年,沙逊计划建造该连廊,设计已经作妥,并已准备开始施工,可是由于资金等问题最终没有实现。和平饭店工程部经理多年前曾看到过连廊的设计图纸,可惜现已不知所踪。
当时华懋饭店的价格奇昂,即使餐厅出售的普通酒菜,也要以高价出售。办公室和房间的租费,是以银子、美金或英镑计算的。沿南京东路底层一间租给华比银行使用(即现在市电报局营业大厅),每月租金为一千三百五十四两银子。一般房间的租金,每天二十两至七十两不等。由于房租昂贵,仅出租底层、夹层、一楼、二楼和三楼一部分的租金收入,从1929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即达三百八十万两银子,已超过沙逊大厦的造价。华懋饭店从1929年起,头十年每年收租金六十三万八千七百八十三两银子,从1939年起,第二个十年每年收租金七十六万七千二百五十一两银子,按此收租方法,沙逊大厦的造价仅四年时间就全部收回了。造价加上设备作价五百六十万零二千八百十三两银子,也不过九年左右时间,就把成本全部收回了。
从华懋饭店到和平饭店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整个高消费的层次,一下子萎缩。华懋饭店入不敷出,沙逊拖欠的高额地价税、营业税、水电费及员工薪水已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饭店不得不申请歇业。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大厦,以抵所欠债务。华懋饭店改为中共华东局财政委员会办公处,市领导陈毅、潘汉年等都曾在此办公。1956年春,有一支苏联舰队访问上海,为解决当时涉外旅馆的不足,接待好访沪的苏联海军官兵,市里决定恢复华懋饭店的业务。当时,刚好有一个世界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就议定把华懋饭店改名为和平饭店,隶属于上海市府机关事务管理局。饭店于1956年3月8日开业。“和平饭店”四个字是潘汉年所题写。
如果我们将外滩的所有这些建筑比作一幅绘画长卷的话,那么,和平饭店南、北楼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一部华丽乐章的高潮所在,它们位于外滩风景线的中心地段,十里洋场----南京路起点。沙逊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占尽了天时地利。如果从汇中饭店算起,和平饭店已经走过了足足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些岁月中,和平饭店目睹世事沧桑。
三、人文和平
无论是汇中饭店还是华懋饭店,它们从落成伊始,便与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件,接待过许多知名的人物。
1909年,汇中饭店刚建成3年,2月1日,“万国禁烟会”,即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禁止麻醉毒品(指鸦片、吗啡)大会,就被安排在这里举行。这次会议由美国发起,有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葡萄牙等13个国家参加。这次会议是国际联合禁烟行动的发端,并促成了首部国际禁毒公约----1912年《海牙鸦片公约》的缔结。中国作为历史上受毒品危害最深的国家,以对毒品的深恶痛绝写成了一部百年禁毒史,而上海的万国禁烟会的这页篇章则有着特殊的意义。
1996年11月25日,世界三十三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禁毒专家及官员汇集上海,出席由联合国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经国务院批准,由国际禁毒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为“万国禁烟会”会址----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立纪念标志和揭牌。
辛亥革命后,在海外的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南京临时大总统,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乘船到上海,12月29日,当天下午三时,中国同盟会假座汇中饭店召开欢迎大会,孙中山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联特使越飞经过10天的会谈,在汇中饭店签署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为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的基本原则。
华懋饭店8楼有大酒吧、舞厅和中国式餐厅,9楼有夜总会及西餐厅,沙逊自己住在10楼,房间布置为英国风格,显得异常精美豪华。到和平饭店时期,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和酒吧,南、北两楼共计约三十余处。无论是高级宴会厅还是普通餐厅,基本上保持了建筑年代的风格和特色。
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有“住在华懋饭店,如同身处世界的中心”的说法。华懋饭店开业后,算得上是上海的奢华所在,顶尖之地,名流云集,裙裾飞扬。客房集中在5至7层,分为3等,其中1等客房9套,分别以中、英、法、美、德、日、意、西班牙及印度等9个国家风格装潢布置,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有宾至如归之感。华懋饭店的9国特色套房在上海大饭店中是独一无二的,从1929年开业保留至今。九个房间被分别安排在饭店的东端,5至7层每层3间,便可一睹那千点帆影、万种风情的黄浦江,俯视之下,令人心旷神怡。
大堂
八角厅
八角厅一角
八角厅的石膏雕塑----浦江风景
八角厅的服务台
华懋饭店底层大堂有两条交叉通道,其中一条从南京路至滇池路,中间交会点有一个八角亭内厅。八边形透明拱顶的八角亭,穹顶设计高敞大气,在1929年大厦落成后这里原本是豪华奢侈品店铺的双层拱廊中心,高大的商品陈列橱窗,聚集着劳力士表,LALIQUE专卖店以及当时在上海非常出名的“白俄罗斯”服装店,是上海最时尚的精品商区。
在服务上,华懋也会时不时地露出几手锦上添花的招数,让顾客心花怒放。如为在饭店举办生日、婚礼及纪念庆典的顾客灌制几张小型铝质唱片以资纪念,即为其招数之一。可说是独家制作,盛极一时。
除了这些小地方的“别出心裁”,华懋饭店宣传上更是下了“大手笔”。沙逊大厦落成后,沙逊为了显赫身价和招揽顾客,在大厦对面(现在外滩的快车道)竖起了几根粗大的电线杆,装上十二盏照明灯,把整座大楼照亮得如同白昼,可让外轮在晴天夜晚驶进吴淞口就映入眼帘。
当时的华懋饭店名躁上海滩,从一开始,饭店就确立了高端服务方向。中外政坛领袖,商界金融巨头,文化名家名流都是饭店的常客。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均发端于此。
剧作家诺埃尔·科澳德(Noel•Coward)是华懋饭店所接待的第一批客人。他的1930年初版成名之作《私人生活》(Private lives)是在华懋饭店写成。据说,四天之内完成了《私人生活》的初稿。
1932年10月2日,国际联盟组成了以英国前代理印度总督李顿为团长,率领英、美、法、德、意五国成员的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日本军侵略的情况,并且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又名《李顿报告书》),工作告一段落后来沪,就入住华懋饭店。
1933年12月,华懋饭店接待过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素有“无线电之父”美誉的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自从1896年实用无线电技术问世之后,马可尼的电波早已传遍全球, 12月7日马可尼夫妇一行前往外滩华懋饭店下榻。马可尼在上海逗留数日,各方宴请使他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国民党政要宋子文、孙科、市长吴铁城等设宴招待马可尼。12月11日晚,马可尼公司总经理J·Sriehards在华懋饭店8楼设宴,马可尼夫妇、意大利公使、领事、西门子洋行经理以及海上闻人虞洽卿等参加。次日,马可尼一行启程回国。
在沙逊大厦的写字间里,也不乏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著名民主人士、民盟领导人沈均儒就在沙逊大厦三楼开设过“平正律师事务所”。他早年从事立宪运动,继而参加辛亥革命、又在多年间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沈钧儒到上海法科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并成为开业律师,后来事务所设在沙逊大厦。他在此期间掩护和营救了不少受迫害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且敢于为贫苦的劳动人民伸张正义,人称“政治律师”。
马兰爵士-卓别林
1933年,英国马兰爵士秘密访华,就住在华懋饭店。1936年3月9日,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Chaplin)与《摩登时代》女主角莲·高黛(Paulette Goddard)同乘“柯立基总统号”海轮抵沪,在华懋饭店豪华的5A(今568房)特色套房小住。当时他与高黛已同居,但尚未正式宣布结婚,因此他们在上海并未以夫妻身份出现,有趣的是宝莲·高黛住在同楼9号房,恰和卓别林房门相对。也许这是考虑到中国的风俗,但也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据说,回国后,他们就匆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马歇尔-陈纳德-陈香梅-联合国会议-APEC
1945年12月20日,美国特使马歇尔一行抵沪,下榻于华懋饭店。1946年美国陆海空军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占用了饭店四、五、六楼的全部房间。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也常住华懋饭店。1996年9月陈香梅以美国总统顾问身份来到和平,还回忆起当时情景并欣然题词。
1947年6月16日至25日,首届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在华懋饭店8楼举行,协商战后重建问题。共有中、美、苏、英、印、澳、菲、泰、法、荷等lO个国家,约100多名来宾出席会议。著名外交家蒋廷黻出任中国政府首席代表,并担任大会主席。这是二战后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当时也只有在上海,在华懋这样的大饭店,能担当起如此排场。
时光倒流,物是人非。2004年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理事会(1974年改现名 简称APEC)第60届年会,又回到诞生地,再次在上海召开。华懋饭店也是中国富豪和权贵经常出入的场所。浙江实业银行行长李铭,中国银行经理贝淞荪,荷兰银行买办虞洽卿经常出入华懋饭店请客吃饭,还包有长房间。汤恩伯进入上海,即以华懋饭店为驻地,他在日军举行投降仪式后,在华懋饭店大摆宴席。
再塑辉煌
改名和平饭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平饭店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优质的服务,喜迎四方宾客。
1972年中美建交前一年,中国开展乒乓外交,和平饭店就接待过进行破冰之旅的美国乒乓球队美国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1994年5月携夫人来沪旅行,曾住643房间。多年来,和平饭店始终坚持“让客人完全满意”的服务宗旨,以周到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先后接待过美国前总统布什、克林顿、墨西哥前总统乌尔塔多,巴西前总统若泽,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乌拉圭总统拉卡列,希腊总理康斯坦丁·西米蒂斯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九国式套房中都接待过来自本国的贵宾。1957年,印度式套房入住过印度舰队司令。1960年,英国伯纳特·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就入住英国式套房。布隆迪皇后也曾入住过该房。中国式套房曾接待过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日本式套房曾经在1963年10月接待过日本第12任首相:石桥湛三。1975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后的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在和平饭店六楼开馆。1975年11月7日本国首任驻沪总领事西泽宪一郎夫妇来沪上任,入住日本式套房长达一年之久。美国记者,国际主义和平战士,《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爱德华·斯诺1960年途经上海时,入住美国式套房。他离开上海以后,去了北京,毛主席会见了他。中美建交前黑格准将随基辛格为尼克松访华秘密打前站时,点名要求入住美国式套房。美国式房间还曾接待过著名和平人士杜波依斯。他留言道:“我周游过全世界,感到住在这里最亲切。”
1964年的日本工业展览会,1965年的中日青年大联欢,1998汪辜会谈、19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2001APEC会议、2002亚洲银行理事会年会等活动都曾在饭店举行。
在和平饭店的这些大型接待活动中,还发生了许多小故事:
汪辜会晤
和平厅
和平厅一瞥
和平饭店,和平厅。1998年10月14日下午5时35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此见面这是继五年前两人在新加坡进行会谈后的再度握手。
汪老向客人介绍说:“这座饭店历史悠久,这个餐厅就保持了原样。”辜老也说起他以前入住过和平饭店,时隔33年再来上海,故地重游,感触至深。
九楼西餐厅(九霄厅)
九霄厅一角
九霄厅一瞥
会晤后,汪道涵在九霄厅宴请辜振甫一行。
克林顿访华
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访华时,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于6月30日晚在和平饭店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饭店为他们开启了只有在1956年开业时为苏联舰队开过的外滩东大门。宴会厅以最佳视角铺就餐桌,镀金器皿,法国车料酒具和高档瓷器,玲珑剔透,尽显雅贵。当晚的菜单是由刘海粟、张大千的弟子作国画、题菜谱的红木扇型菜单,席间,宾主互相在上面签名转赠留念。从一份美国杂志上饭店获悉克林顿总统常吃中国豆腐以健身,便在宴席上特制了“锅贴豆腐”,受到美国膳食官员的称道。而一道“宫爆虾仁”更使客人们胃口大增,宴会高潮迭起。当晚克林顿总统为饭店亲笔题词:“非常感谢和平饭店这顿美妙的晚宴”。两个月后,饭店收到了白宫寄来的总统亲笔签名的感谢信。
老年爵士酒吧和老年爵士乐队
爵士酒吧
爵士酒吧的吧台
爵士酒吧酒瓶架
在和平饭店北楼底层大堂的东北角有一个厅堂,黑色粗壮的房梁,几米长的吧台,四十张沙逊八角桌,老式烛灯柔和的光晕溢漾在红钢砖地板上、木质房柱,这就是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酒吧。沙逊时代称为“马与猎犬”酒吧(Horse and Hounds Bar)。
正如酒吧的名称,她的老年爵士乐队名闻遐迩。这支平均年龄75岁的爵士乐队成立于1980年,由六位从事演奏生涯半个多世纪的老乐手组成。每晚8点,暮色降临,华灯初上,老人们准时来到英国式乡村酒吧,小号清丽,萨克斯悠扬,爵士鼓的节奏中有大提琴倍司的深沉。30年代的爵士乐曲,混合着小壶咖啡的清香与陈年佳酿的馥郁,缓缓升腾。他们在演奏中融入了对老上海的缅怀,对生活的感悟。许多中外宾客纷纷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美国前总统卡特、里根,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都曾聆听过他们的演奏。乐队成立二十多年来,老人们的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1996年老年爵士酒吧被在沪外籍人士评为“最喜爱的酒吧”,又获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杂志授予1996年度世界最佳酒吧的殊荣。 老年爵士乐队开创了上海夜生活的先河,德国著名唱片公司还为乐队出过唱片。
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一流的管理及细致而周到的全方位服务外,和平饭店还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八楼中国式餐厅(龙凤厅)
龙凤厅一瞥
龙凤厅装饰
“味浓而不油腻、新鲜而不淡薄、酥烂而不变形、清爽而不失味、艳丽而不庸俗,典雅而不芜杂”这是宾客们对“和平”美食的赞叹。和平的菜肴以口味纯正的沪、广、川三帮为主,融百家之主,融百家之长精心制作了700多个品种的菜肴。近年来,又在三帮菜的基础上融进了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各具特色的江南风味,成为饭店的拳头产品----海派上海菜。代表菜有红烧葡萄、玉珠大乌参、糟钵头、火焰风沙螺、白果沙虾仁、西柠软煎鸡、芙蓉炒鲜奶、荷叶小包鸭。
好戏要有名角唱,好菜要有名厨烧。和平饭店的三帮中菜、二式西菜赢得众誉的背后是济济—堂、各怀绝技的和平老、中、青年厨师。
世界名牌 Prada与和平饭店
当然,和平饭店并未沉浸在昔日成绩的沾沾自喜中故步自封,而是努力超越自我,引领时代潮流。2005年初夏,全球时尚巨头PRADA选在兼具历史感和美感的和平饭店,举办“缪科雅·普拉达:艺术和创作展”。展出从1988年至今的逾百件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聚焦PRADA源远流长的裙装设计历史,在和平饭店的餐厅、走廊、大堂和套房里摆起了时尚盛宴。
四、经典和平
2006年,和平饭店命名50周年,北楼建造80周年,南楼建造100周年。和平饭店隆重庆祝开张整一百年,在北楼的二楼建立了一个小博物馆,为此还在饭店里增加了一个参观项目,客人可以在引导下参观博物馆,旧华懋饭店的传统豪华套房,拉力克玻璃装饰,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拉利克艺术玻璃。
华懋饭店当年的豪华饰品----拉利克艺术玻璃是上世纪风行全球,尤其陶醉了欧洲的一种珍贵的特种玻璃艺术品。它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雷内·拉利克(Rene Lalique)。1925年,是雷内玻璃艺术创作的顶峰期,他的作品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上赢得了轰动性的声誉。第二年,在沙逊大厦建造时就大胆采用。拉力克最负盛名的制品,是一种在烧制过程中,溶入了锑和砷以及钻的,称之为Opalescent glass的玻璃艺术品。使用这种工艺烧出来的作品,含有特殊的色彩效果.有透明和磨砂两种。这类制品远看是乳白色,近看则是暗蓝色,迎着光看则早鲜红色,犹如一团火,奇妙无比。这些艺术品为华懋饭店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到和平饭店时期,保存至今的拉利克艺术玻璃更是珍贵的文物。在饭店的几个餐厅和会客室里均镶嵌着尺半见方的拉利克艺术玻璃饰品。其表面的花卉图案仍保留了一些新艺术运动的装饰痕迹。如休息厅(又称“拉利克廊”)折拱形壁龛的镜面中央,做出圆拱形深栗色门窗框,内镶以打底光的拉利克玻璃;中式餐厅花隔扇上镶嵌的圆形拉利克玻璃;银色金属环划分的拉利克玻璃顶饰;舞厅兼宴会厅柱龛中拉利克玻璃的“泉女”(Ladies of the fountain)造型等,都是大厦室内最具观赏价值的装饰艺术品。
这些第一代的拉利克制品,如今只有拍卖场上才见得到。若干年前,拉利克家属有人曾来饭店领略祖辈的风韵,声称饭店现有的拉利克制品能抵得上饭店一半资产,狮子开口,掷地有声,身价不菲。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写道:80年代,有一个研究上海犹太富翁的美国学者到上海寻找资料。为寻找研究的灵感,她特意住进了和平饭店。在耸立在外滩最好位置上的旧建筑里,她看到门上镶嵌的法国玻璃,却为它们的安然无恙而吓了一大跳。她为岁月和时代无法摧毁的建筑感慨万端,为犹太富翁不像英国人那样只建造纪念碑,而更聪明地留下精致的建筑作为自己的纪念碑而拍案叫好。人们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却不忍心摧毁美好的建筑。这正是犹太人过人的精明之处。只要这栋带有绿色金字塔顶的建筑在,维多克·沙逊的故事就不会从外滩消失。在和平饭店,有诸多值得提及的精美饰品,而客房区域的走廊壁灯即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平饭店内现存具有Art Deco 特征的灯具主要包括八棱锥形大吊灯、四棱锥形小吊灯、吸顶灯、壁灯和四棱锥形立灯。这些铜艺灯具采用装饰艺术派灯具惯用的漫反射照明方式,光线柔和,造型典雅。灯具上以抽象的几何图案与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盛行的卷绳纹图案相结合,纤巧修长。
和平饭店博物馆一角
此外还有沙逊套房,以及酒吧和舞厅,还可以在底楼的咖啡座里喝一杯和平咖啡。这是1943年租界解散后,外滩大楼里开张的第一个关于建筑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的铜牌是椭圆形的,悬挂在小博物馆的门楣上。
在博物馆里,能够看到华懋饭店建筑工地的照片和汇中饭店定做的瓷器,还能看到华懋饭店时代的洋铁钥匙牌,以及和平饭店时代印有英文毛主席语录的客用信笺。还有一套因使用者害怕受到崇洋媚外的指责,而被刻意刮去外文商标的瓷盘。这个侧着看还能清晰看到商标的瓷器,不但见证了华懋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沧桑和浮沉。曾在华懋饭店舞厅衣帽间工作的无锡老人捐献出的银质调羹,是博物馆得到的第一件赠品。
而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的侄孙唐无忌先生捐赠的铝质唱片,可说是当时华懋饭店的独家制作,盛极一时。眼下这两张唱片弥足珍贵,那是他外公周今觉当年做六十大寿时录下的。周今觉乃清末两江总督周馥的长房长孙,中国第一代集邮大王,又是房地产业主,在上海滩上很有名望。1938年11月9日,他在华懋饭店8楼大餐厅举行生日“派对”时,宾至如云,华懋门口为之壅塞。
唱片记录了当时周家和睦相处及父女亲情。因受当时录音设备限制,唱片未能将庆典全程录下。且一张唱片只能录4分钟,可在78转的手摇唱机上播放。虽然现在唱片已经无法播放了,但它们唐先生却是珍藏多年的宝贝。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对漆器花瓶,那是日本友人水川先生珍藏了40年的心爱之物。当年水川先生作为前来参加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本客人之一。曾入住和平饭店南楼,当时他们是大楼刚恢复饭店的功能后,所接待的第一批外宾。这对花瓶是大联欢的纪念品,2007年,水川先生的亲属将其捐赠给饭店博物馆,让它们作为中日友谊的见证。同时捐出来的还有徽章等纪念品,以及一枚当时的行李牌,上面写了水川的房间号:528。
一件件和平当年使用过的物品,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接受着各种含义的目光的注视。那些曾经在和平留下足迹的名人,那一张张黑白照片挂在墙上,似乎也在岁月的那一头和每—位观者遥遥相望。前来参观的客人还真的不少。甚至此地成了旅游团在外滩活动的一个节目。
岁月与风雨虽使这幢楼饱经沧桑,但身价不跌,这些年来有《最后的贵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30余部电影取外景于和平饭店。1989年和平饭店南楼被市政府列入优秀近代建筑而受到保护。和平饭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四星级饭店,2000年晋升为“五星级饭店”。1998年,饭店被“世界最著名饭店组织”评为世界最著名饭店,这在中国尚属首家。 饭店曾荣获“欧洲之门”国际质量奖、“质量巅峰”铂金奖,“世纪国际质量钻石奖”,“亚洲最佳酒店”称号,蜚声海内外。
修缮-改造-Swatch-Fairmont
然而,饭店终究已经运行了八十年,虽进行过数次不同规模的改造,但大部分硬件设施已极其老化陈旧;有些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频频出现故障,使饭店的安全运行产生了巨大的风险,大大影响了饭店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对饭店的修缮改造已经刻不容缓。
饭店于2007年4月10日宣布停业修缮。
“Peace Hotel Shanghai”,中文名维持不变。
在此次和平饭店修缮期间,对于所有细节处的施工始终都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力争将这些老饭店里的精美装饰恢复到其当初的风貌。
客房走廊
两间套客房
客房卧室
客房餐厅
客房梳妆台
客房浴缸
从客房眺望东方明珠
相信当这些铜制艺术品再次被装饰于饭店的大厅,客房,走廊时,仍然能以其独特的古典韵味感染到经过它的每一个人。
三间套客房餐厅及会客厅
三间套客房会客室
三间套客房卧室
这次修缮还有一个大动作,为弥补饭店在服务功能上的不足,合理配置饭店的机电设备,我们在饭店后部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西楼共8层,其建筑风格和主楼协调一致。连所用的面砖都是主楼的泰山石面砖的仿制品。新楼为饭店争取到了一万两千平米的空间资源。楼内设有31间客房,SPA水疗、游泳池及健身中心。饭店的后台区域也将设在西楼。
日本式套房
日本式套房餐厅
日本式套房会客室
日本式套房卧室
从日本式套房看窗外黄浦江
提高和平饭店的舒适性和接待水平,使和平饭店达到上海顶级历史经典酒店水准。成为21世纪地标性的国际豪华酒店。
100年来的和平饭店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和平人未来要做的事更多。是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这一道上海美丽的风景线,近代上海历史的发源地,留给上海人的精神财富仿佛取之不竭,且百年来余韵袅袅,润泽着、轻拂着如今的新一代上海人。
(杨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