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渡桥”记载的历史记忆
   桥于上海,不仅是让城市沟通更为便捷的建筑物,更是这座江南水乡城市中必不可少的温婉元素。

黄浦江上的桥,犹如一道道彩虹,把浦江两岸紧密连接在一起;苏州河上的桥,仿佛一根根珠链,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变迁;郊区古镇里的桥,更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矗立在河边静静望着来往行人。这些桥梁也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记忆。

                             

远瞰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的诞生

 

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商人韦尔斯召集几家英美洋行的大班,组成苏州河桥梁公司,在苏州河流入黄浦江处,建造了一座木结构大桥,称韦尔斯桥。此桥对过桥的中国人征收过桥费,引起了国人不满,认为外国人黑良心,造了桥扬了名,还向中国人捞钞票。很多人赌着气,宁可向西绕道,多走一些路,乘渡船过河,也不愿过桥付费。这样原想造桥可以赚钱发财的洋人算盘落空了,几年下来无利可图,于1873年把这座桥折价卖给工部局。工部局买入后立即把此桥拆除,紧靠桥址西面,先造一座浮桥,人人可以自由过桥,不收过桥费,市民都言很方便,交口称赞。光绪三十二年(1906)工部局就在原桥址上,新建了一座钢架桥,命名为“外摆渡桥”,继续实施“不收过桥费”,百姓高兴,称它为“外白渡桥”(即不收钱的桥)。南来北往的人川流不息,顿使两岸的英美租界(俗称公共租界)市面狂热。工部局本想在西面“头坝浪”(即今乍浦路北苏州河路口)的苏州河上再架一座桥,但因资金不足,未作决定。这个信息被一位甬商大佬叶澄衷知道了,就记在心头。

                                    

美丽的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夜景




 

“二白渡桥”的由来

 

叶澄衷,浙江镇海人,1840年生。其家境清贫,6岁丧父,9岁入私塾,11岁进油坊当学徒,小小年纪经常要撑着小船运送菜籽菜油,往返乡镇。这虽然艰苦劳累,却让他学会了撑船的本领。后来到上海,他就放弃到一家杂货店就业的机会,自置一只舢板,给外轮送菜、摆渡。一次为一位英商洋行大班摆渡,大班上岸后,叶澄衷发现客人一只公文包遗忘在船上,包内有重要文件、印鉴、支票和现金等。他不为财物所动,而是守在岸边,等候顾客来找,并归还原物还拒收酬金,获得了洋人的高度信任,称他是“诚实的商人”。日后,他第一次向这家洋行订购五金商品时,洋行就给予他货物卖出后再付款的特殊优惠。1862年,叶澄衷借此开了上海第一家五金店—顺记五金洋杂货号,长期做着“无本钿生意”,只赚不赔,发了大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商上海可炽煤铁公司老板急于回国,意欲将煤铁公司出让。公司的华人职员无锡人龚少蓉遂将这个信息告诉叶澄衷,叶照价盘进,去掉煤炭业务,专营钢铁,改招牌为“可炽铁号”,这就是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钢铁商号。这家商号就开在北苏州路“头坝浪”,它面临苏州河,水上运输十分便利,但靠人力车运输通向对岸很不方便。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叶老板的心里。



二白渡桥老照片



1930年代的上海二白渡桥俯瞰


当时,上海有一家钱庄有4万两银子被抵押进一桩苏州河北面(今虹口静安两区交接处)数百亩土地的生意。到期原主无力赎回,使钱庄经营出现危机,急找叶澄衷商量,请求叶出资买下这片土地。叶一听几百亩土地只要4万两银子,一口答应。他一边付款买下土地,一边又跑工部局,打听什么时候架桥,现在不造的原因是什么。工部局告诉他,主要是缺资金,还差三分之一。叶一听,就当场拍胸脯道:“这笔资金由我来出!”工部局一听就好像天上掉下了馅饼,答应马上动工。数月后就在北岸乍浦路南岸虎丘路的地方,架起一座漂亮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即今乍浦路桥),车辆、行人可自由通行,不收过桥费,人们叫它为“二白渡桥”。

有句古话叫“甬人善贾”(宁波人会做生意),甬商代表人物叶澄衷也如此。他头脑灵活,透识商机,从善行商,得到加倍回报。他投资造桥,获得了国人的好评,认为他了不起,为国人争了气,给行人以方便。两岸连接后,促进了两岸发展,推动了房地产价格剧升,叶澄衷花4万两白银买进的几百亩土地,一下子涨到百万两以上,真是一箭双雕,名利双收。

 

“二白渡桥”的变迁

 

走过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如今的“二白渡桥”,人们习惯称之为乍浦路桥。乍浦路桥,长71.94米,宽17.3米,其中车行道12.9米,两边人行道各为2.2米。桥面共1244.5平方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下部为木桩基础的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载重车辆分1-10级,特重车辆不能通过。桥下3孔,中间一孔,跨径为36.55米。通航净宽度为35米,梁底中间标高为6.12米,两侧标高各为5.85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时间驳船都能在桥下航行。该桥南堍平均坡度3.427%,局部最大坡度4.14%,并形成弯道,其叉道圆明园路,贴近桥堍。

乍浦路从苏州河乍浦路桥开始,桥的那边叫虎丘路。如今的乍浦路桥建于1927年,是一座欧洲古典式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现在的乍浦路由南向北,一路直穿天潼路、武昌路、塘沽路、昆山路、海宁路、武进路,直到与四川北路公园相接。与乍浦路交界的这些小马路大都是虹口开埠时修成的马路,地名多出自长江三角洲一带。因而在乍浦路桥附近行走,有一种时时在长江三角洲穿越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以上海许多郊区名字命名的马路也都在这附近,如金山路、崇明路、青浦路、闵行路等。



今天的乍浦路桥全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乍浦路桥周围遍布各式饭店,因而乍浦路也以美食街的美名享誉上海滩。乍浦路桥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鼎盛时期,乍浦路长约1200米的马路上前前后后聚集着100多家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家。每到夜幕降临,高低错落、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广告牌将乍浦路桥两旁的建筑映照得流光溢彩。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乍浦路桥周围的饭店只集中在天潼路到武昌路这短短几十米长的马路上,有一种盛极而衰的态势。乍浦路桥,见证着上海滩的繁华与喧嚣,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文/梁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