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上海众生相(一)

 

《上海众生相》书影

《上海众生相》扉页

《上海众生相》封三版权页

 

说起民国时期的上海,尤其是1940年代的上海世相,无论是讲述者还是书写者,多会将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一些政界商界达官贵人或者名流要人的生活层面。即使退而求其次,出现的也多为名门望族、大家庭的小姐名媛、少爷小开;以及帮会老大、黑道白道中的各式人等,似乎那时的上海,就是由这样一个繁复纷杂的群体交织而成。显然,那样的上海世相肯定是不全面的,因为这其中缺少上海底层社会的众生相。这个层面固然有著名画家张乐平画笔下的流浪儿童三毛,但在关于民国后期上海世相的整体描述上,这方面的内容简直不成比例。这也是流浪儿童三毛所以成为“稀缺资源”而“家喻户晓”的一个原因。而我也是在读到民国版的《上海众生相》小册子后,才对1940年代的上海世相----当然,主要是彼时上海底层的社会众生相,有了较为具体切近的了解。

《上海众生相》一书是我花不菲的价格,从自诩“奇货可居”的旧书商手中购下的。《上海众生相》封三版权页注明该书为“新中国丛书第四种”,作者署“徐迟等”,显见不是出自一人手笔。出版者为“新中国报社”,定价每册三元,出版日期为民国“卅一年一月十六日 卅二年三月十六日六版”。而在该书扉页上标出的出版日期则为民国三十七年一月,也就是19481月。可见我购下的这本《上海众生相》已是1943年第六版后的再版,距初版已相隔整整六年。当时的“新中国丛书”共出书五种,分别是《和运史话》、《欧洲七大密秘》、《中国内幕》、《上海众生相》、《中国内幕二集》。其中《上海众生相》介绍文字曰:“本书集上海黑暗面之大成,举凡男男女女形形色色之各种阴暗面的活动,莫不搜罗俱备,犹如上海社会的百科全书。”把这本小书说成是“上海社会的百科全书”,未免有点言不及义,但说它道出了彼时上海“被边缘化”的底层社会“众生相”一角这确是事实。诚如是书“编序”中所说,“这里所选的材料,我们自信都是具有真实性的。这里竭力避免提及个人姓名的描写,即(使)偶有触及,也是有客观的事实做根据,而认为这人的言行,是上海众生相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而我之所以青睐这本小书,也正是鉴于它的史料文献价值。既然是解读旧上海,就没有理由忽视出现在这一社会层面上“被边缘化”的“众生相”一角。

《上海众生相》共收文21篇,只要浏览一下其中的篇目,便可知其内容与书名中“众生相”一词的名副其实:《丐窟探奇记》、《一个乞丐的形成》、《剥猪猡“英雄”一席谈》、《膏药店子的神秘》、《亭子间里的鱼肝油厂》、《代客赎当的骗局》、《向导“信托所”探险记》、《马路上的骗局》、《吃角子老虎大王》、《出卖色情的向导女》、《吃死人饭的殡仪馆》、《上海外国人众生相》、《罗宋姑娘的情调》……不夸张地说,这里的每篇文章所涉及的人与事,都堪称是一个“小社会”现象。全书虽然只有薄薄90多页,却活脱脱就像在我们眼前拉开的1940年代的上海社会世相洋片。许多文章配有漫画,画虽然粗糙,却活泼有趣、简洁传神,这也平添了该书的“洋片味”。至于有些篇章,则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是“沉渣泛起”,什么叫“故态复萌”,什么为“故伎重演”。

前面提到,《上海众生相》作者署名“徐迟等”。我曾想弄明白,这位徐迟是否就是写出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但却无果。不过可以知道的是,不少文章都出自记者手笔。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记者为了深入采访,甚至冒险变换身份进入实地,有的可谓历尽艰辛。在此,让我们通过具体剖析,看看当年那些记者究竟是如何切身体验,深入采写当时的“上海众生相”的。

(陆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