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趣味的老上海商业广告战

  中国传统商业一向不重视广告宣传,但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国内各地商帮云集,外国商人咸来,海派商业形成,广告成了商业竞争的一个必要手段,商市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激烈广告战,今天看来依然颇为有趣。

“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

  上海称吝啬的人为“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这话从何而来?原来上海有家牙刷厂叫梁新记,它在浙江路开了一家门市部,店前安装了霓虹灯广告,“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九个字闪耀,其中“一毛不拔”用鲜红色,非常突出,人们见了都会深刻印记。牙刷是人人要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梁新记牙刷穿制的鬃毛又紧又牢,使用不易脱毛,“一毛不拔”四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牙刷的质量好,趣味性很强,久而久之成为一句口头语。上海有多家牙刷厂,但上海人只记得“梁新记”,可见广告作用之强。如今梁新记早已被改组合并,但“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这句话仍在流行。

梁新记牙刷广告



梁新记牙刷广告


“四明堂橱窗展示活老虎”

  雷允上、童涵春、蔡同德、胡庆馀,被称为江南药王四大家,占据着上海国药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它小药店要在药王边上寻生活实在不易。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建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口,有一家宁波人开的“四明堂药局”,制作“虎骨胶”“虎骨药酒”“虎骨粉创伤药”等,非常有名,顾客都认为这家药店出售的商品货真价实,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家药店的老板对商品广告如何做动过一番脑筋,他不在报刊、电台、路牌上做广告,而是用一只活老虎连笼子一起放进沿街的大橱窗里。上悬一块牌子,大写一个草体“虎”字,旁有一排小字“正宗虎骨药酒”。行人路过,见此活虎,争先恐后驻足观赏,所以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顾客都认为这家店卖的“虎骨胶”“虎骨酒”“虎骨粉”是由真老虎活杀后取其骨做成的,质量可靠,疗效更好。

  当然,老虎是珍稀动物,受法律保护,用活虎做广告在今天是不允许的,但是以诚信为本,以真货实价招客,用真物、实物、活物向顾客展示,让商品自己说话,这种广告形式还是值得推广的。

“桂元大王”名副其实

  福建路77号有一家鼎丰南货店,1930年由张国梁任经理,他见周边邻近各店都是同业,经营同一门类商品,生意难做。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撤出其它南货商品,专营桂元。他从有名的产地采购质量上乘产品,经过挑选,把个大、形正、色黄的分成“大三元”、“正三元”两个档子出售,只只桂元都是“弹眼落睛”,无一破壳。他还把挑下来的小粒、破壳桂元,剥壳去核,分别加工成高级桂元肉和秘制桂元膏。这样全店尽是桂元和桂元制品。他在店门前放置了一个三足大鼎,鼎上放一只直径1.5米的“大桂元”,上书“桂元大王”四个大字,行人见了都感好奇,都要进店看一看,一看就感到“桂元大王”名不虚传,纷纷掏钱购买,“桂元大王”的名字就传开了。

“鹤鸣”征文轰动沪市

  鹤鸣鞋帽商店是一家很重视广告宣传的商店,它打出的广告花样之多、形式之奇、寓意之深可称得上全市独一无二。《新闻报》曾经出现过一块巴掌大的版面,只登了一个“?”,下有一行小字“欲知详情,请看明日本报”,落款“鹤鸣鞋帽商店,上海·南京·香港”。第二天在同一版面位子上登了“天下第一厚皮”六个字的广告。这种设置悬念的广告很容易引起读者猜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7年,鹤鸣鞋帽商店发起了一次商业征文,题目是:“薄利而后繁荣乎?繁荣而后薄利?—论薄利与繁荣之关系”,征文启事登在各大报纸上。组评委、设重奖,请文坛耆宿严愕声、严独鹤担任评阅,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金分五百万元(相当7担米价)、三百万元、一百万元。另增甲等奖21名、乙等奖92名、丙等奖222名,各等级都有不同价值的奖品。消息传出,轰动社会,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连台湾、香港也有人应征,各地应征来稿总计3367篇。“鹤鸣”原想利用征文形式作广告宣传,不意成了学术交流,远远超出广告范围,其社会影响巨大,效果更显著。

上海曾有48家“老大房”

  上海城内曾开出一爿“陈大房”糕饼店,店主姓陈,他自己不善于制作糕点,请了几位糕点师操弄,其中一位名叫陈奎甫的师傅,善制糕团,质量高,口味好,特别吸引人,使“陈大房”生意兴隆,做出了名气。但店主不善用人,对陈奎甫并不看重。旁人见了不服,鼓励陈奎甫跳槽,自立门户。之后,陈奎甫在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租了一间店面,开设了一家糕饼店,取名“老大房”,自产自销糕饼。陈奎甫做生意讲诚信,遵守商业道德,他自己开店就不生产为“陈大房”制作过的产品,而是动脑筋研制新品。他从周武王伐纣,闻(仲)太师带兵,发明“烧饼”作干粮,后人称之为“太师饼”的故事中受到启发,自己设计、配料,创制了一种适合现代人口味的“烤饼”,定名为“太师饼”,上柜应客,“一炮打响”。太师饼使“老大房”名利双收,生意之好超出了陈奎甫的想像。这大大激发了陈继续创新的信心。他开动脑筋创制出更多的独家产品。生意兴,获利多,三年后,他就在南京路福建路口(即老大房的现址)开设了第一家分店,推出了异味熏鱼、熏蛋等脍炙人口(迄今仍然畅销)的特色、招牌产品,使“老大房”的名气更响。之后,他又在静安寺开设了第二家分店,称为“西区老大房”,后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开设了“西南老大房”,在南市董家渡开了协记老大房。由于他的产品都是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新产品,所以店开一爿,兴一爿,消费者只要一听是“老大房”,都会趋之若鹜。

老大房月饼


  俗话说树大招风,老大房的快速发展,使陈奎甫“腰缠万贯”,无疑也让一批人为之眼红。他们看陈奎甫是个实心眼,脑筋专用在开发新产品、让消费者高兴满意上,心无旁顾。于是纷纷仿效,抢占市口,开设“老大房”。一时间老大房招牌满天飞,等陈奎甫发现,为时已晚。陈奎甫虽然握有许多真凭实据,但却无法改变现实。这时外面挂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老大房招牌已有6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登过记具有营业执照的合法商店,同样受到消费者的信任。为什么?原来这些后开的店都是同牌不同“记”,产品由自己生产,有自己的商标、记号,对消费者负责,出门认货,细心维护自己的招牌。这与现在那些以骗顾客钞票为目的,制作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

  老大房食品店多了,陈奎甫的老大房几乎要被淹没,于是真假老大房打起了官司,老大房利润丰厚,谁也不肯放弃,个个都说自己的老大房开业最早、牌子最老,一时间,老大房成了“老大难”,万般无奈之下,商务局只得查阅水电公司的档案,结果证实陈奎甫的老大房开业最早,遂定为正宗。激烈的广告战一直持续到1937年,陈奎甫以“真”字作为商标,向政府部门重新登记注册。如今的“真老大房”是上海商业系统名特优商店。企业集零售与自销为一体,销售烟酒、南北货、糕点、炒货、糖果、腌腊制品等。自产自销熏鱼、熏货、中秋月饼、鲜肉月饼及苏式糕点。

  一家店首创成功,招来一批模仿者,结果是一店繁荣带动全业繁荣。客观地看,这种情况正适应了当时市场和消费的需要。

亨得利和亨达利之争

  亨得利创始人王光祖一开始是个小裁缝,在老家定海开了个小裁缝铺度日。后来生意不佳,便跑到上海做裁缝活。后面慢慢开始在洋行做衣裳,为了赚钱又兼职做广告宣传,就在衣服前后身上挂一块有“大罗马”瑞士表图形的白布,这也是王光祖与手表的第一次接触。再后来王光祖跑行商赚到钱后,在宁波开设二妙春钟表修理店并手工制造插屏,既有销售又有修理。王光祖的生意做大后,和岳父应启霖和徒工庄鸿奎集资,镇江当时创办了一家钟表眼镜商店,取名“亨得利”,寓意“万事亨通得利”、“生意亨通,利市百倍”,这也是亨得利一开始的由来。镇江当时是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的重要枢纽城市,来往船只繁多,商业发达,亨得利生意也非常好。第二年,王光祖就正式在上海开设了亨得利钟表行。也正是这个时候,事业一帆风顺的王光祖遇到了钟表大王孙梅堂。

 

  孙梅堂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接手其父孙廷源经营的上海美华利钟表行后,重金罗集能工巧匠,手工打造出第一批国产时钟。1912年,孙梅堂为做到产销衔接,将工场从老家宁波迁到上海,并在上海闸北天通庵建立了美华利时钟厂。美华利钟表制表工艺精细,屡屡创造国产钟表的奇迹。美华利还以100英寸的四面单套大钟闯出国门,一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孙梅堂从此成为钟表大王,享誉上海滩。

  1917年,孙梅堂接盘了亨达利洋行。亨达利洋行由法国人霍普于1864年创建,英文名是霍普兄弟公司,中文招牌即为“亨达利”,含义是亨通、发达、盈利。亨达利洋行专门经营欧美侨民所需的日用品。因为都是进口商品,就连末代皇帝溥仪结婚用的镜台也是通过亨达利定制的。孙梅堂接盘之后,亨达利开始专营钟表眼镜。因为与洋商的特殊关系,再加上美利华的销售渠道,亨达利货源充沛,发展迅速,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亨达利声势之盛为同业所望尘莫及,号称远东第一。

  俗话说得好,一山容不得二虎。亨得利与亨达利不仅名字相近,而且经营的又同是钟表眼镜,自然免不了一番竞争。因为店名仅有一字之差,亨达利便以亨得利侵犯自己的店名权为由,将亨得利告上了法庭。不过最后竟然是亨得利的王光祖获得了胜利,并在国民政府农商部正式登记注册,亨得利的店名此后被法律保护。

1939年亨达利广告

 

  官司不成,这两家店就开始了长年的广告拉锯战。亨得利强调“信誉至上,服务到家”,并推出“创始于同治十三年的老牌亨得利分行遍全国”的标语,同时在全国各地的60多家分号标“各地联保”,标榜“亨得利”为全国第一大号钟表店。亨达利也不甘示弱,不惜花10万大洋,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及报纸、电台、影院大做广告,重点突出一个“达”字,暗示“得”字是冒牌,自己才是真正的“钟表大王”。

南京路上的亨达利和亨得利钟表店


  有趣的是,一字之争不但没有互损皮毛,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两家的知名度陡增。本就重视品质和服务的老字号更加精益求精,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这使得消费者大大受益。而亨得利和亨达利都成为享誉沪上的金字招牌。

 

 

(文/梁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