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起上海文化娱乐场所的出现和发展,老剧场、老影院是绕不开的话题。不过老剧场老影院最初出现时的情形却堪称简单甚或简陋。许多场所可以说就是利用茶楼或学校礼堂等。清末话剧演出时,就经常借座学校礼堂作舞台,这样的地方还包括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书院,王培孙办的育才学堂,还有南洋公学等。直到1907年8月15日在春仙茶园演出新剧,这才标志着早期话剧首次进入正式剧场。
春仙茶园坐落在当时的大新街三马路(今湖北路汉口路)转角。1903年由京剧武生李春来创办。1904年8月5日首演时装京剧《瓜种兰因》。春仙茶园也是早期话剧主要演出场所。1908年3月,王钟声和刚从日本回国的任天知合作,以通鉴学校的名义在此上演《迦茵小传》,两人分饰男女主角。此剧一扫京剧痕迹,使观众觉得“不象戏,象真的事情”。春仙茶园在1912年改称新桂茶园,不久受新式剧场影响,又先后易名中华舞台和中华大戏院。是年10月16日,孙中山先生曾在此登台宣传民主革命。1913年春仙茶园由江梦花、冯子和等接手,改名共和中舞台,旋又改名共舞台,后再改名民新剧场。1917年由孙少安等接办,改名亦舞台。1924年因房基损坏严重而拆除,翻建后成为惠中旅馆,这里就此与戏院无干。
且说当年除受“西风东渐”影响外,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本土市民娱乐文化也在兴起,演出及观赏戏剧即是一个重要内容。据《上海通史》说,“晚清上海的戏剧,由于采用了与以前不同的经营机制,所以市场迅速拓展。这个市场的容量,要大大超过中国其他地方,包括北京在内的优秀演员,全部聚集于上海掘金。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上海戏剧业繁荣,各路投资的资金也不断汇聚到这里,19世纪90年代,上海戏剧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1866年(同治五年)时,‘夷场大小戏园,共有30余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上海的戏园已经超过100家”。
有这么多的演出场所,上海舞台想不热闹也难。这当然也带来了原有的剧场包括舞台不敷应用的情况,这就自然引发了戏剧和舞台变革的趋势。如我国第一个具有先进舞台设备的新式剧场——上海新舞台的出现,使“上海从茶园式的带柱方台演变到半月形的舞台,并且采用了布景转台,是新舞台开其端的”。(《中国京剧史》上卷)它的建立和在这里的演出活动,就标志着上海戏曲改良运动已达到一个高潮。
新舞台始建于十六铺老太平码头附近,面临黄浦江。1907年冬,由姚伯欣、沈缦云、李平书、张逸槎等联合京剧艺人夏月珊、潘月樵等创议修建,耗资三万银元,于第二年旧历八月落成,十月初二由“老丹桂”全部班底开演。新式舞台作伸出式半月形,取消两柱四方形的传统形式,但保留可三面观看的特点,设新式转台,可同时搭两台布景,注重灯光布景。1910年初次改建舞台,将单转台改为双转台。上海光复后,新舞台进入鼎盛时期,多演时装京剧。1913年新舞台迁入九亩地新址,竟遭火灾。旋重建九亩地新舞台。新舞台曾演出过几十出新剧,如《宦海潮》《新茶花》《恨海》《猛回头》《黑奴吁天录》《华伦夫人之职业》等。欧阳予倩、刘艺舟、王钟声、陈秋风、汪优游、徐卓呆、查天影、夏天人、杜如心、沈冰血等,都参加过新舞台的新剧演出。1924年“齐卢战争”之后,夏月珊去世,新舞台渐趋歇业。
新舞台虽经六次迁移,四易其名,但人们始终习惯叫“新舞台”,直至1924年新舞台被改建为民房出租为止。可见新舞台初建时的影响之深远。新舞台取法西式剧场和运用新技术,对舞台建筑进行了改造,受到观众欢迎,一时间引发效仿,新式舞台纷纷出现,无形之中也给各地各剧种的戏曲和戏剧在上海的推广,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
二
而剧场影院在上海的出现,又和西方外来者,尤其是随同他们来到上海的家属对文化的需求相关。在他们的诸多文化需求中,就有对新剧的喜欢;新剧也称文明戏。比如当时西侨在上海有个爱美剧社,就经常在堪称现代的“兰心戏院”演出。《上海研究资料》上说,“那时西人侨居上海不久,荒凉的环境没有什么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爱美’的演剧就成了当时普遍的娱乐。这固然是当时还没有职业剧团要到东方来,而侨民们在他们自己当中找出演员和一切,也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浪子’和‘好汉’两个‘爱美’剧社就是那时候的活动者,每次出现于那些旧而空着的货栈里的临时舞台上”。因为在1866年“浪子”和“好汉”两社合并另组“爱美剧社”,因为不甘心“每次出现于那些旧而空着的货栈里的临时舞台上”,于是便有了“兰心戏院”的出现。“兰心”一名后来几乎成为人们一旦谈起上海老戏院老剧场,就会提起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它不仅代表着戏院或剧场的档次,更意味着在里面上演的戏剧的品质。能出入于其间的人,多自视甚高。
黄金大戏院(即大众剧场。今已拆)
今天我们知道的“兰心大戏院”已不是最初的那个“兰心”,前者坐落在茂名路长乐路口,而最早的“兰心”则在苏州河畔,那时的地名叫诺门路(今香港 路)博物院路(今圆明园路)。最初的“兰心”是木结构建筑。因为是木结构,容易被引燃。果然,木结构的“兰心”不幸于1871年3月2日在一场祸融之灾中毁于一旦。于是就有了1872年5月筹资再造“兰心剧院”的动议。两年后,即1874年初,一座全新的砖结构“兰心戏院”(亦称A•D•C戏院)矗立在了博物院路毗邻英领馆处。1928年斯文洋行在A•D•C戏院原址建大楼,内设光陆大戏院,专映欧美电影。设座位837个。
到了1929年,“兰心剧院”的拥有者打算在西区另行建造一座新的“兰心”,同时有个中国人也愿意斥资17.5万两银子买下博物院路上的“兰心剧院”,双方一拍即合,皆大欢喜。而原“兰心”主人也在蒲石路(今长乐路)迈而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另外觅到一块合适的地皮。1931年2月,一座同样以“兰心”命名,但规模、气势更大的剧院在此矗立。这就是今天坐落在长乐路茂名南路转角上的“兰心大戏院”。它一度曾改名“上海艺术剧场”,这里除了演话剧,也兼映电影。这是后话,暂且不表。至于原先的“兰心”,后来叫光陆大戏院,曾几度歇业复业;1943年2月,易名文化电影院,专映日本新闻纪录片。1946年成为美军俱乐部。1949年收回复业。1953年12月,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为曙光剧场,主要演出话剧,兼演电影。
南京大戏院(即上海音乐厅)
当然,提起早期一些简单乃至简陋的戏院场所,还得一提位于大马路(南京东路)3号谋得利琴行。1909年初,琴行公司将楼上仓库改建成戏馆,人称谋得利戏院(馆),由美国侨民业余剧团演出话剧,观众多为欧美人士。辛亥革命前后,谋得利剧场也常上演新剧。如1911年夏,徐半梅创立的社会教育团曾在此演出《镜中缘》《猛回头》《遗嘱》《闰门训》等剧。1913年8月,郑正秋创立新民社,在兰心戏院和谋得利戏院连续演出由他本人编剧的十本(集)讲述家庭故事的《恶家庭》,引起轰动,被誉为“新剧中兴之奠基作”,也创下文明新戏最高票房纪录。1914年4月中旬,春柳社同人在此挂出“春柳剧场”招牌,并发表开幕宣言,连续九个月公演《不如归》《浮云》《家庭恩怨记》《十姐妹》等新剧,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成为新剧主要演出场所。后一度改称谋得利影戏院,兼映电影。
另外这一时期新新舞台、大舞台、丹桂第一台、徐园及青年会等也纷纷出现。20年代天蟾舞台、更新舞台、夏令配克大戏院、梨园公会礼堂等也开始陆续上演新剧,一时间吸引得观众纷纷慕名而往。
恩派亚大戏院(即嵩山电影院。今已拆)
不过1930年代前期,影响较大的剧场当数中央大戏院、黄金大戏院、共和大戏院、金城大戏院、湖社礼堂等。尤其是1936年起,卡尔登大戏院堪称上海主要的话剧剧场。卡尔登大戏院坐落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与白克路(今凤阳路)之间的派克路(今黄河路)上。1922年由英国人投资兴建。第二年落成揭幕。建筑考究,装饰华丽,设有包厢,气派豪华。起初专映欧美电影和演出外国歌舞剧,后来也偶有外国话剧团体在“卡尔登”演出。
1932年后,“卡尔登”为大影院商英籍粤人卢根所拥有。抗战前夕又转手粤商曾焕堂。1936年4月,唐槐秋主持的中国旅行剧团来沪,在“卡尔登”演出《茶花女》《雷雨》,日夜连演10天,大获成功。1937年2月,戏剧工作社在此首演曹禺的《日出》。8月5日也是首演曹禺另一出名作《原野》,轰动一时。8月20日,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假座“卡尔登”召开大会,决定成立抗日救亡演剧队。此后“卡尔登”即成为抗战期间上海重要的话剧演出场所。初步梳理一下,此一时期上演的较有影响的剧目就有1941年10月10日上海职业剧团的《蜕变》;1942年4月底苦干剧团的《荒岛英雄》;1943年下旬新艺剧团的《浮生六记》和第二年的《小凤仙》;1945年9月1日上海艺术剧团的《自由万岁》(即《云南起义》)等。此后“卡尔登”则以放映电影为主,兼演话剧。
光陆大戏院(即曙光剧场)
1954年“卡尔登”改名长江剧场,多数时间上演越剧。1962年7月7日起,方言话剧团在此连演了100多场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方言话剧《啼笑因缘》,使得“卡尔登”门前经常出现车水马龙的盛况。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偕夫人邓颖超到此观看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第二个春天》,一时引发热议。4月至11月,“人艺”二团在“卡尔登”共演出200场《霓虹灯下的哨兵》,更创出上海戏剧演出盛况的佳话。1977年后“卡尔登”成为上海主要的话剧演出场所。遗憾的是,后来终因多种缘由而将“卡尔登”拆除。 “卡尔登”在上海的消失,在对话剧情有独钟的话剧迷们的心中,不仅仅是和一座心仪的戏院的告别,更是和上海一座别有韵味的历史戏院建筑的永远再见。
三
追溯起来,要说话剧演出在上海集一时之盛,其实也可分为若干个时期。往早里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堪称是一个重要时期。是年8月7日蓬莱大戏院演出《保卫卢沟桥》可谓轰动一时。1937年至1941年期间上海话剧也呈现空前繁荣的盛况,当时上演话剧的场所达数十家。除“兰心”、“卡尔登”外,还有皇后剧院、绿宝剧场、璇宫剧场、新光大戏院、辣斐剧场、天宫剧场等。1937年至1941年期间红宝剧场、龙门大戏院、丽华大戏院、金都大戏院、巴黎大戏院、美华大戏院、大华戏院等也演话剧,其中大部分剧场兼演戏曲、歌舞和放映电影。其中不少剧场和影院的知名度都名闻遐迩。这其中就有“兰心”(今兰心大戏院),“金城”(后改黄浦剧场),“金都”(后改瑞金剧场,今已拆),“黄金”(后改大众剧场,今已拆)。就是这些至今犹存或已不存的戏院和影院,细数起来,大多有值得一说的历史。这里不妨择其要者作一钩沉——
国民大戏院(即胜利电影院)
巴黎大戏院: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550号),原为1926年开张的东华大戏院,专映电影。1927年1月起一度改称孔雀东华大戏院。1930年改称巴黎大戏院,兼演话剧和沪剧。1943年10月著名戏剧家黄佐临领导的苦干剧团在此正式亮出牌子,先后演出《飘》《梁上君子》《林冲》《牛郎织女》等话剧。1945年1月,苦干剧团迁至辣斐大戏院。1951年剧院改名淮海电影院,专映电影。
虹光大戏院:坐落于四川北路横浜桥南侧,坐东朝西。为粤商吴朝和投资于1928年动工兴建,1931年竣工开业,初名广东大戏院,主演粤剧,兼放电影。同年9月黄金荣接手,兼演京剧。1943年上海“沦陷”时期被日本人接管,改名虹口中华大戏院,抗战胜利后,改称虹口大戏院,演过一阵话剧。上海解放后改称和平电影院,后再易名群众电影院、群众剧场、群众影剧院。
金城大戏院:坐落于北京东路780号贵州路口。1933年由柳中浩、柳中亮兄弟筹资租地建造,第二年2月1日建成开业。专映电影。1935年1月,田汉邀请金焰、王人美、袁牧之、赵丹、胡萍、王莹、英茵、郑君里、刘琼等著名影星组织上海舞台协会,假座金城大戏院上演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和《水银灯下》,轰动一时。同年11月3日,鲁迅偕许广平到此观看由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的《钦差大臣》。1937年至1941年期间电影业萧条,故兼演话剧。上海解放后因其位于黄浦区,故周恩来总理提议改名“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写剧场名,留下一段佳话。
蓬莱大戏院:坐落于小西门学前街近蓬莱路。由匡宝莹创办,1930年1月18日开张,主要放映电影,兼演戏曲。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7日为欢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七君子”出狱,上海百多名影剧界爱国人士在此演出由中国剧作者协会会员集体创作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产生强烈反响。上海解放后,蓬莱大戏院易名蓬莱电影院。现已拆。
辣斐剧场:位于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贝勒路(黄陂南路)口。原为上世纪30年代初创立的辣斐大戏院,专映电影。抗战期间主要演出话剧。1939年9月1日由国华影片公司演员组成的影联剧社成立,在此作固定公演,先后演出《雷雨》《桃花梦》等。是年底,上海剧艺社迁此演出《祖国》《上海屋檐下》《夜上海》等。1941年3月10日,复旦剧社在此演出《少奶奶的扇子》。这一年底至第二年4月,美艺剧团在此演出《家》《春》等。1945年起又恢复称辣斐大戏院。抗战胜利后,这里还先后演出《清宫外史》《结婚进行曲》《棠棣之花》等。1951年易名长城电影院,专映电影。
金都大戏院:坐落于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同孚路(今石门一路)转角。1938年由柳中浩、柳中亮兄弟集资建造。戏院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舞台宽14米,深13米,总高19米。观众席共两层设座位1300多个。初时专映电影,抗战后期一度频演话剧。抗战胜利后,国联剧社在此上演《大明英烈传》。1947年7月,戏院发生警察与宪兵冲突事件,酿成6名警察被枪杀,2名观众被误杀的“金都血案”。新中国成立初改称金都剧场。因其地处瑞金路,故1954年下半年起改名瑞金剧场,主要演越剧,兼映电影。上世纪90年代曾改建为小型演出场所。今已拆。
解放剧场:位于乍浦路近海宁路口。原为日本人于1927年创办的东和馆剧场,专门演出日本戏剧和放映日本电影。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为胜利剧场。次年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接收,易名文化会堂。演出京戏和话剧。设座位912个。1949年易名解放剧场,主要演出话剧。时称“南有兰心,北有解放”。上海第一次文代会也在此召开。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舞台宽9米,深10.5米,总高14米,设座1006个。
笑舞台:坐落于广西北路71号半汕头路口濂溪坊,1915年2月揭幕,为早期话剧主要演出场所。先由李天然创立的沐尘社演出新剧《狠女婿》《薄情郎》等,称“沐尘舞台”。同年4月由周耕记接办,改称小舞台。半年后在翻造房屋扩展舞台基础上再改名“中华笑舞台”,也称笑舞台。1927年6月起又易名“越郡笑舞台”,专演绍剧。是年包括此前的1924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假座这里演过昆剧。1928年上演时装时事新剧《黎元洪》《黄慧如与陆根荣》。遗憾的是,不久笑舞台便被改建成弄堂房子出租了。
以上便是本文对往昔上海戏院剧场发展、变革情状的大概梳理,挂一漏万、不尽能涵盖是肯定的。不过如能以斑窥豹,区区小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陆其国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