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口述史之七

丁浩,男,原名丁宾衍,汉族。1917728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现年92岁。中共党员。1951在美专教速写。曾担任中国广告函授学院副院长、中国包装装潢刊授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业美协装潢设计学会顾问、中国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顾问、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授。1992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丁浩书画展》。曾与程十发合作编绘连环画《老孙归社》,并出版《装潢美术》画册。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字,5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1930年,我13岁还在读小学时,就参加了盛泽镇群育馆举办的美术展览。19314月中旬,我随父亲来到了上海,拜高安可为师学画。193319日,我开始在联合广告公司图画部做练习生。

上世纪30年代前期,是上海广告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广告公司亦应运而生。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联合广告公司,它不仅出版、印制书籍,还承接印制各种商标贴头、纱布牌子、广告传单、招贴等。它开业时就设图画部,图画部里的广告画家各擅其能。图画部主任王鸎,画家约有十五人。这个图画部的体制,近于英美烟公司的图画间,画彩色的,画黑白人物的,画黑白听盒的都有,各有专长,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要。

我在图画部做练习生,将各位老师的特色都潜记于心,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广告画的门道和技能。而且那里视野广,有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可以观摩学习,以前在家乡不看报,在广告公司我拼命看报。还有在英美烟草公司图画部工作过的老师,他们讲述的种种,常让我茅塞顿开,我提高得很快。我那时想,没上过美术学校学习,虽有遗憾,但两年练习生期间,经刻苦学习,我已能够独立创作出广告作品。那时我很勤奋的,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艺术书籍和临摹解剖人体图画。在三个多月里,每天晚上用五个钟头的时间,用毛笔把查理士·安尔·勃拉特培莱所著的《人体结构和解剖》全部用拷贝纸一一加以勾摹。

3040年代,我画了不少广告,绝大多数是黑白画,40年代后期也画彩色画,印成日历底版,可惜几经辗转,上色彩的身边一张也没留下。我作黑白画时,毛笔与钢笔兼用,有一段时间为“地球牌绒线”、“双洋牌绒线”和“福利多布”设计广告,绒线的消费对象是妇女,由于我曾致力揣摩人体解剖,所画女性体态匀称,秀逸温婉,尤其是仕女,非常大气,宣传效果好。人们评价我的作品:不仅漂亮,而且高贵,画出了气质。那时我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又应聘兼职一家小公司,为了不让联合经理知道此事,就用了笔名丁浩。用了丁浩这个名字后,我的真名反倒慢慢被人遗忘。

194210月份,我与俞惠东和徐百益两个要好的高级职员离开“联合”,加上蔡振华一起成立惠益广告公司。后来,由于变动,公司又改名为宏业图书广告公司,主要业务还是代理制作广告、印刷和出版,还曾创办过《家庭》杂志。由于我的广告画画得出色,名声在外,这一时期,我已不大用去上班,大多是承接社会画稿设计、绘制。抗战胜利后,我受华商广告公司的邀请,在名义上担任华商广告公司的广告部主任。它那里工作室很大,我住在那边,但同时仍为原来各个方面的关系继续画稿。所以整个40年代是我作品最丰硕的时期。

我对画月份牌很了解,我对这个画种没有偏见。解放后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后,我做年画组的组长,和谢之光等天天在一起。沈之瑜跟我关系很好,我对他很尊重,可以说沈之瑜他扭转我的工作大方向。

我觉得我解放前后经历完全隔断,解放前我是个广告画家,解放后我就开始画漫画,再后来干了很多行当了。1938年上海办的一个上海社会科学讲习班,我的一个在中国最早的化学工业厂家庭工业社(生产“无敌”牌搽面牙粉等系列而蜚声沪上)工作的姓汤的朋友,他大概是地下党,他介绍我去参加这个班,在福州路世界书局隔壁弄堂进去。老师是王任叔,他的笔名是巴人,他在《译报》上发表的文章我一直看的,我受他影响很大。所以我一直读进步书刊,思想是很早就受进步组织影响。

解放后,我和张乐平等画漫画的在《解放日报》大汇合了,《解放日报》上就可常见到我和其他同事所绘的像《群众大游行》、《欢迎解放军》等大漫画。《大公报》上常发表我的广告和漫画。在一次聚餐上,遇到《大公报》的副总编,他才知道我就是丁浩。他问我在哪工作,我说我已不去华商广告公司上班了。他得知后,马上说《大公报》缺一位漫画家,邀请我去,后来隔了没几天又来找我,开的薪水也很高。但是1950年,我33岁,放弃了待遇较高的《大公报》工作机会,满怀政治热情来到军管会文艺处工作。沈之瑜同志把我派到19498月成立的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当时场长是沈柔坚。19565月,该厂改建为上海美术设计公司。

有种说法,辛亥革命前后给予海派绘画重大影响的是文人画和商业画,新中国成立前后给予海派绘画重大影响的则是连环画。当时“上海市连环画学习班”(称第一期),对旧连环画工作者进行培训改造,让其为新连环画服务。这期学习班学员约80余人,班址在原上海老体育馆楼上(即现卢湾区体育馆),学制为九个月,每周二、五下午上课。学习班由上海美协秘书长沈同衡先生总负责。沈先生既是著名的漫画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上海刚解放时,私营书店出版的连环画大都经他审批后才得以出版,可见他对连环画比较了解,也比较重视。学习班经他筹措,我和一大批社会名流及来自老解放区的美术家们都来学习班当课程老师。

1950101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上海美协组织集体创作,描绘建国一年来成就的绘画,我同沈同衡、蔡振华、顾炳鑫、张乐平、王琦、叶苗等一道参与了创作。

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先后邀请我去任教。应教务长谢海燕邀请,我最终选择了上海美专,走上了美术教育的道路。谢海燕邀请我,主要教授速写课程。那时,学校已比较破败了,但学校西边的三楼教室里,有一边开天窗,教室是有天光的,这对画西画、画速写都很有好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给我一周安排三四次课,都在上午,一个班20来位学生。因为是兼职,时间也长了,有的学生名字也记不住。后来有位学生叫陈汉民的,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我有次去北京办展览,在学术会上陈汉民站起来说:“丁浩是我的老师呀!”

我看学生主要是爱好绘画而学的,因为解放前学画是没出路的,靠画画养家糊口极不易,多数毕业后改行了。社会上画广告赚大钱的毕竟少数。我在联合广告公司时,有同事也是上海美专毕业的,但工作一段时间都还不能胜任,后来又在其他地方补习。还有位同事也到上海美专去兼过课。曾在烟草公司广告部门任职的谢之光,他画月份牌的,画得很好,他除了跟周慕桥学画外,也曾在上海美专学习过,他的基础倒是扎实。我在美专时期也没见过刘校长,只在上课时同学告诉我隔壁是刘校长在讲话,反而在其他场合遇到过多次。

我在美专教了两年,一直上课到他们三校合并。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迁去无锡。要合并时,很多老师要我也去无锡,我倒也无所谓去外地,所以我口头上也同意去的。消息传开后,倒是当时的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米谷挽留我,他说马上要在上海成立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于是我没去无锡,去了新成立的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该社8月成立,9月份即出版了10张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伟大成就》的宣传画,内容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水利建设、铁路公路邮政建设、国内外贸易等十个方面。19551月,随着华东大行政区撤销,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改名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我投身连环画、宣传画的创作。在此期间,全国宣传画业务蓬勃发展,陆续出版的大量宣传画,创作题材遍及社会各个方面,大到《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钱大昕作),细到《为祖国增产植物油料作物利用空地多种向日葵》(1955年刘苇作),无所不包。在政治方面,1954年我和赵延年、蔡振华合作了《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1958年,我作为下放干部领队,下放到农村劳动一年。1959年,我刚回到上海,却突然从出版局调到文化局,委派我去筹办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会派我去办学,现在才明白了都是因为老上海美专的工艺美术家庞薰琹。他是留学法国的,19324月他与留法期间认识的傅雷和在上海美专认识的倪贻德结成“决澜社”,公开发表《决澜社宣言》,并且在老上海美专任教多年。而他也与人合作开过“大熊工商业广告公司”,对当时同样活跃在广告业的我有印象。解放后,上海美术界与来自老解放区的美术家,在原比乐中学举行的“会师”座谈上,我们才初次见面,谈得很投机,都大叹“相见恨晚”。1951年初,我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探友,又巧遇时任该校教务长和绘画系主任的庞薰琹,他力邀我去该校任教,我没有思想准备,又觉得自己也没经过科班,就婉拒。1954年,庞薰琹调到北京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又派人到上海来找我,因当时上海方面不放人而未果。也许是这一系列的“挖人”举动,让上海文化局的领导留下印象,在上海停办高等美术教育7年后,要恢复建立一所高等美术学院时,又把我推到了前沿。

办学千头万绪,找校舍、请教师、招学生,在第一任校长沈之瑜的领导下,翌年秋季“上海美专”开学了。沈之瑜要求教师上课应当备课,他亲自审查教师的备课本,还让教师来汇报上课情况,有的老师过于罗嗦,有的老师又过于简单只是骨头没有内容,他都一一给他们指出来。我出任教务长,教学、事务工作全抓,后转到工艺美术系任主任兼国画系主任。新“上海美专”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当代画家陈逸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196666日,文革开始,610日我就进了牛棚,但我一直很乐观,十年动乱期间,虽然在受迫害中度过,但我珍惜光阴,致力于书法研习。

1978年,上海轻工业局又调我去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装潢美术系主任、教授。虽然,由于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我未能在广告领域继续驰骋,但我把实践经验全部无私地传授给了学生,让我的设计理念和技艺在学生的作品中得以延续和发扬,直到1987年退休。

纵观一生,经历了旧时代、抗战、文革、改革开放,新旧社会更替,我一直奋斗在美术战线上。我的绘画生涯由广告画起步,又从事过漫画、连环画、年画创作,而今书艺弘道,老而弥新。我的社会身份一直演变,从广告公司画师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最终站到了教育前沿。由老美专兼职教速写做起,继而筹办组建新上海的美术专科学校,最后在上海轻专卸下战袍。桃李天下,是我最为珍视的财富。

〔整理者系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