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点津》——档案人员学习参考书籍推荐与介绍

 

【书影】

《公文写作点津》 王永鉴 著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20137月版

【札记】

2004年,我连续几个周六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紧盯作者王永鉴为上海市国家公务员双休日实用能力专题培训教授公文写作。每次近150分钟的课时,没有手机铃声,没有早退的,却有喁喁私语,称赞作者课讲得好。2013上海书展首场,当我看到《公文写作点津》作者姓名,随即请了一本,即在书展茶室阅读它两个多小时。觉得它是学习公文写作入门大篇,是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给力读本。

作者仅用了不到4.8万字,就将公文写作必讲的基本内容,在凡318节中,讲得详略得当,语言文字运用很有技艺。对那些在“标题方面”“结尾语方面”“法律方面”“语法方面”“修辞方面”“逻辑方面”“文字方面”“常识方面”“标点符号方面”的差错例子,差错在哪儿,如何修改润色,讲得细致中肯,语言文字运用很有亲和力。举两例有关民生方面的。

“小标题”一例:

有一关于加快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的《通知》代拟稿,有四个小标题:一、廉租住房受益面不断扩大。二、经济适用房稳步启动。三、大力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四、积极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上述小标题中,前两个小标题为主谓式,后两个小标题为动宾式,不统一。可以改为动宾式:“一、不断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二、稳步启动经济适用房。三、大力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四、积极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标点符号方面”一例。

参保人员中,享受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成员、以及本办法所指的城镇高龄老人、职工老年遗属、重残人员等的个人缴费,由政府给予补贴。

这里,“家庭成员”后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这句中,前面的“家庭成员”属一种类型,其中包括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均为享受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而后面的“高龄老人”“职工老年遗属”“重残人员”均为城镇人员,它们构成了另一种类型。两者是并列关系,如果“家庭成员”后面用顿号,就与“城镇高龄老人”“职工老年遗属”“重残人员”并列,那么“城镇”就覆盖不了“职工老年遗属”和“重残人员”。这样,“职工老年遗属”和“重残人员”就不一定是城镇人员,意思就有了偏差。这句应改为:“参保人员中,享受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成员,以及本办法所指城镇高龄老人、职工老年遗属、重残人员等的个人缴费,由政府给予补贴。”

《公文写作点津》很经济,出版社再版时,敢请修正几处问题。

【琐记】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公文。汉“班固在《汉书》中指出,《尚书》为‘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早期,号令是通过口头发布的,随着社会组织的完善以及国家的产生,需要把口头发布的号令‘具’于文字,以更大的范围、更严谨的形式让人知道,于是公文就产生了。1《尚书》是我国较早的公文档案汇编。

公文拟制的程序,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很严密了,把拟稿、征求意见、修改、润色四道程序分别进行。《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用现代汉语复述此句:“孔子说:‘郑国拟定外交公文,由裨谌打草稿,经过世叔的研究并提出意见,再由外交官员子羽加以修饰,东里子产加以润色。’”裨谌、世叔、子羽、子产,都是郑国大夫。后来渐进到公文形成要走七个程序,每个环节都要“署官名”,“一是文书的发起者,二是文书的起草者,三是文书的经手者,四是文书的处理者,五是文书的抄写者,六是文书的收发者,七是文书的传送者”。这就保证了公文的效力、体式、表达、送达都准确无误。2请示问题上要书面请示,即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在公文其他问题上,一是意识到文种与文风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诏策”文风是:“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润;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用现代汉语复述此句:“凡授官选贤的诏令,要灿如日月,饱含正气;封王晋侯的诏令,要含有风雨滋润的用意;敕戒百官的常诰,要有笔吐银河的光辉;发布用兵打仗的诏令,要有雷霆万钧的声势;发布赦免重刑犯人的诏令,要如春风雨露般的润泽;发布惩罚或整肃法纪的诏令,则要像秋霜一样的凛冽。”二是意识到不能出差错。“公文担负着传递政令、发号于亿万人民的任务。一声令下,兴师动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公文的些小失误,都会对国家酿成重大损失。”3“东汉明帝时尚书郎撰诏书误将十写作百,明帝大怒,‘召郎将笞之’。北齐时阳休之亦‘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唐代更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写制书误者’的处罚。”4

关于公文作用,也是很早就认识到。一是约束作用。如简洁而震撼人心的《尚书·甘誓》。“誓”是最早的公文名称,是一种具有约束性和决断意义的公文。清王兆芳《文体通释》:“誓者,约束也,谨也,束军众使谨也。主于约束身心,诚言示谨。”二是凭证作用。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5这里所指的“文书”,是指秦朝在行使国家职权、实施社会管理中产生的公文档案。

 

毛泽东十分重视公文建设,亲自写过很多公文的巨篇,如《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6“这则命令,在提出命令要求之前阐明的命令理由有古代公文的檄书风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讨伐令。随后发布的四条命令要求,语言精练,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准确的行动规定性。” 7又如《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一九五一年二月一日),“对当时出现的滥用省略、句法不全、交代不明、眉目不清、篇幅冗长等方面的缺点,提出了纠正的措施。并且指出,这种文字缺点的纠正,将使我们的头脑趋于精密,工作效能有所提高。中共中央的这一指示,虽然提出的是纠正文字缺点,但实际起着统一全国公文表述方法的重要作用。”8再如《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三十一日),9在有关的条目中,对怎样写好党的文件,改进公文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中央各部,省、专区、县各级,都要培养“秀才”,“秀才”要“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学点历史和法学”、“学点文学”和“学点文法和逻辑”等。

 

规范的公文,好的公文,才能呈现为公文生产力,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条:“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公文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特定效力,二是规范体式。特定效力意味着公文是党和国家执政和行政的具体体现,具有法律层面上的要求;规范体式要求公文按照一定的书写和印制方式去表现。这就从另一个层面对公文这一特定的文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定效力就要求公文在写作时要严肃、严谨、不能出差错,体现权威性;规范体式则要求公文的排布和标志要素统一规范,要标准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10

具备“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就是高质量的公文。从组织层面上说,保证公文质量,诚如王永鉴所言:“一是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机关负责人要对公文质量负主要责任,对重要公文,要由机关负责人主持和指导。同时,明确不同岗位和人员的具体责任,实行层层负责、道道把关。二是要完善制度,细化规范。各机关可以结合实际,制定、修订公文处理办法、公文拟写规范、公文审核规范等,并据此严格管理,防止出现问题。三是要开展培训,增强内功。要通过不断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胜任公文起草工作,很好履行职责。四是要加强检查,及时考评。可以将公文质量纳入机关工作考核范围,对公文质量高的机关和写作水平高的人员,给予表扬、奖励,对公文质量问题严重的单位和工作马虎的人员,给予批评、教育,以利形成优化公文质量、提高写作水平和办事效率的良好风气。”11

公文行于“公”,成于“公”。对集体草拟公文中的个人来说,既要有职业的尊严,还要有厚实的功底,才能写出水平高的公文。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途径,也诚如王永鉴所言:“一、勤于学习。当今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具有一种学习紧迫感,‘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要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学习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学习文学作品,学习写作技能,学习外语,学习一切对工作有用的东西。围绕公文写作,‘古今中外’‘语修逻文’都可以列入学习重点。‘古今’是指古今名篇,‘中外’是指中外经典。‘语’是指语法,‘修’是指修辞,‘逻’是指逻辑,‘文’是指文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要记住,公文写作也是一个‘瓷器活’,‘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二、乐于思考。要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潜心公文写作,积极开动脑筋。《礼记·中庸》里讲到学习的方法,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说,要多学习,多请教,多思考,多比较,多实践。其中,多思考、多比较显得十分必要。在工作中,要经常思考如何体现公文的良好文风、发挥公文的效用;如何使公文达到‘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的要求,做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如何使公文切合实际,通俗易懂,让受文对象爱读、易记。同时,可以留心别人起草的公文、上级部门下发的公文,看看这些公文有哪些优点值得自己学习,这样提高得更快。实践证明,经常思考者,公文写作就会充满热情和激情。”

“三、善于记忆。常言道,记忆是成功的一半。经常记忆,加强记忆,有助于公文写作。‘刀不磨要生锈,脑不用要迟钝。’多记点东西,也有利于保持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当然,对记忆的东西,要加以选择,主要是记住对公文写作有用的东西,如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重点工作、统计数据、重大事项,等等。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烂熟于心,成竹在胸’,到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记忆有多种方法,如排序法、对比法、口诀法、数字法、谐音法、联想法,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为我所用’。”

“四、勇于实践。提高公文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特别是要想写、愿写、敢写,有一种写作的冲动,不要不想写、不愿写、不敢写。曾经听到有人说,‘一提到写公文,我就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就像失恋般的痛苦’。这种心态不行。俗话说,‘心态好,一切都好’。对待写作,要有良好的心态,这也是搞好写作的前提。如果每次接到写作任务,都有一种‘追逐美好的彩云,迎接灿烂的阳光’之感,那么,就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很好地完成任务。”

“五、甘于奉献。在机关、单位工作,做领导的参谋助手,要有一种奉献意识。要‘吃得起辛苦,挑得起重担,经得起考验,受得了委屈,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甘当无名英雄、幕后英雄。通过平凡的工作,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体现人生的价值,更好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作为工作人员,主要精力要放在钻研业务上,放在搞好服务上,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而不要更多地考虑个人进退和得失。为了写好一份文件,不惜加班加点,牺牲个人时间,这就是一种奉献。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会取得社会的认可。马克思说得好:‘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12

  

1951929日到201271日前,党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需要,对统一公文名称非常重视。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方面,作过6次调整并作了明确规定:第一次:19519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公文名称为712种:1.报告、签报;2.命令;3.指示;4.批复;5.通报、通知;6.布告、公告、通知;7.公函、便函。第二次:1957103日,《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的几点意见》,对原规定的公文名称进行了调整。新增的文种有“令”“请示”“批示”,取消了“签报”“公告”,将“公函”“便函”合并为一个文种“函”。调整后仍为712种:1.命令、令;2.指示;3.报告、请示;4.批复、批示;5.通知、通报;6.布告、通告;7.函。第三次:19812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增加了“指令”“决定”“决议”,恢复了“公告”,取消了“批示”,修改后的公文名称为915种:1.命令、令、指令;2.决定、决议;3.指示;4.布告、公告、通告;5.通知;6.通报;7.报告、请示;8.批复;9.函。第四次:19872月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文名称又一次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将“命令”“令”合为一个文种,另增加了会议纪要,为1015种:1.命令(令)、指令;2.决定、决议;3.指示;4.布告、公告、通告;5.通知;6.通报;7.报告、请示;8.批复;9.函;10.会议纪要。第五次:19931121日,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自199411日起施行),增加了“议案”,取消了“指令”“决议”“布告”,并将“报告”与“请示”分列为两类。修订后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公文名称为1213种:1.命令(令);2.议案;3.决定;4.指示;5.公告、通告;6.通知;7.通报;8.报告;9.请示;10.批复;11.函;12.会议纪要。第六次:20008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增加了“意见”类和文种,原“公告、通告”类分为“公告”“通告”22个文种,去掉“指示”类和文种,第一次实现公文类别与文种的统一,规定公文种类为1313种:1.命令(令);2.决定;3.公告;4.通告;5.通知;6.通报;7.议案;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意见;12.函;13.会议纪要。

在党的机关公文方面,作过2次调整并作了明确规定:第一次:19894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为1313种:1.公报;2.决议;3.决定;4.指示;5.条例;6.规定;7.通知;8.通报;9.请示;10.报告;11.批复;12.会议纪要;13.函。第二次:19965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增加了“意见”类和文种,规定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为1414种:1.决议;2.决定;3.指示;4.意见;5.通知;6.通报;7.公报;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条例;12.规定;13.函;14.会议纪要。

 

20127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文1515种,“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的机关公文处理相关规定与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相关规定由原来的分别设立,到走向统一要求、统一规范、统一实施的重要里程碑。对强化我国党政机关公文的管理,确保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严谨一致,更好地发挥党政机关公文的效力,提高党政机关公文的整体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条例》的出台必将成为开创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一页。《条例》广泛适用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也为其他各行各业的公文处理工作提供借鉴,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应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并贯穿到公文处理的每个环节。”13

.注释:

1.3.7.8.苗枫林著:《中国公文学》,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

2.4.侯旭东:《中国古代人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5.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论衡·别通篇》论述如何识别“通人”。王充所谓“通人”,是指那些知识渊博,胸怀“古今之事,百家之言”,掌握了“治国肥家之术”,而且又能“刺世讥俗”的人。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辅佐。  入秦:指萧何随刘邦攻占秦都咸阳。  文书:这里指公文档案以及地图。  收拾文书: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攻占咸阳后,萧何首先注意搜集秦朝的公文档案和地图,从而掌握了全国各地的情况。  九州:传说夏禹曾划分全国为九州,因此后人常把“九州”作为全国的代称。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13.徐成华等主编:GB/T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年版。

11.12.王永鉴著:《公文写作点津》,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3年版。

(平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