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海归”,建设人才高地,是上海实现“科教兴市”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新中国建立后,上海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城市自身的定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工作。留学归国人员也为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我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约有5000多名,他们大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愿意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上海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开始大力吸引在欧美国家学习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12月6日,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一领导有关留学生回国事宜。其主要任务:一是调查尚在国外的留学生,动员其早日回国;二是对留学生在回国前后进行宣传、了解及教育;三是负责留学生回国后的招待;四是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根据中央的要求,上海充分发挥已归国留学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家属比较集中、与海外留学人员联系比较密切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做好对留学人员家属的宣传动员工作,发动留学人员家属争取留学人员回国。上海成立了登记工作联合小组,对全市的留学人员家属进行登记,动员他们与海外留学人员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向海外留学人员反映家庭情况和祖国的发展状况,消除他们回国的顾虑。同时,上海还根据中央高教部、内务部、公安部三部联合通知的指示精神,成立了留美学生家属联谊会,在虹口、长宁、卢湾、徐汇四区以10户家属为单位成立联谊小组,联系留美学生家属、了解留美学生家属和留学生联系的情况,反映和协助解决有关争取留学生回国的困难问题。
其次,对已回国留学人员适当安排好工作,注意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并通过他们的直接影响争取在海外的留学生更多、更快地回国服务。上海在对已归国留学人员的工作安排上,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工资待遇上,根据留学人员从宽的原则,普遍进行了晋级加薪等调整工作;生活安排上,上海在归国留学人员较为集中的高校、科学院系统,及部分机关、企业中定期召开留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对留学人员家属和已归国留学人员开展积极细致的工作,上海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据统计,解放后从欧美国家回国在上海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共有225人,其中理、工、医、农科140人,文法、财经科57人,科别不明的28人。这些人员里,从美国回来的有157人,英国41人,法国12人,瑞士5人,日本7人,加拿大、香港各1人,国别不明的1人。
当时,留学归国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科研领域。上海的225名留学归国人员中,在高等院校工作的109人,在科学研究机构工作的44人,其余在工厂、企业、机关、团体工作的72人。他们为上海,乃至全国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科研领域,由于留学归国人员大多在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学习或工作过,对世界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有较深的了解,有的还拥有一定的专利技术,这使他们在回国后能在各自领域的关键岗位上承担起重任,凭借其科研能力推动了各自学科领域的发展,或弥补了国内在某些科研领域上的空白,一些研究项目还对我国的工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如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王应睐不仅于1965年和1981年成功组织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大基础性研究,还在建国初期争取了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回国工作,为尽快建立我国生物化学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留美博士严东生1950年回国后,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新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留美博士周仁和邹元火義在50年代合作对包头含氟稀土铁矿高炉冶炼中氟的行为和冶炼过程进行研究,解决了含氟铁矿的高炉冶炼问题,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邹元火義还于1957年承担了攀枝花铁矿冶炼实验任务,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育领域,一大批在上海的各高等院校任教的留学归国人员,通过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悉心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填补了国内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空白,创建了新学科和新专业,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中间还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学家,如1952年回国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桥梁力学专家李国豪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黄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