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记忆的沪上老洋房

贾益新   王梅红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崛起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来此定居,随之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建造手法。这一时期的海派建筑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古今结合,华洋交融。尤其是租界内兴建的各式花园洋房,建筑质量好,风格多样,设计精巧,布置灵活,建筑密度低,庭园绿化得体,环境优美。在上海,建筑根据风格、环境等因素可以分为弄、里、坊、邨、别墅,而所谓洋房,就是别墅的海派叫法,顾名思义,是指解放前,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建筑师汇集上海后所建造的私人豪宅,它们的美学风格随主人的喜好和设计师的不同而变化,一栋一风景,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许多老洋房已消逝无踪,空留下档案里的一个名字;也有许多老洋房风华不减,默默地见证着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档案记载着这些老建筑的辉煌历史。繁华的市区内至今保留着各式花园洋房、公寓2000余幢,名列全市之最。这些老洋房吸取了欧美各国住宅、别墅、官邸建筑的特征和艺术手法,形成了结合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传统以及西方现代手法多种类型共溶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一幢幢承载着历史印痕的老洋房,为今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卷。这些老洋房隐匿在浮华后面,安静地看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它们记载了上海曾经最安逸闲适的生活,见证了上海一个世纪的沉浮。因为沧桑,所以成了承载回忆的载体,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怀旧的空间。

前不久,一部电视剧《安家》火爆荧屏,掀起了一阵老洋房热潮,许多人因为这部电视剧开始对上海的老洋房感兴趣。这部简直是魔都老洋房的大型宣传片。先来看看电视剧里讲述到的1.5亿的那幢洋房吧,房店长成交的1.5亿沪上老洋房,就是位于愚园路上的柳林别业。虽藏于深弄之中,但气度非凡。所谓别业,是与旧时的第宅相对而言,由此名即可知这座老房子曾有的荣耀气度,上海的洋房豪宅不少,但叫别业的屈指可数。这座老洋房建造于1912年,这栋三开间独栋花园洋房,分为主楼与副楼两部分,总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除了高规格的洋房建造,5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也是一大特征。


柳林别业内景



老洋房内景



柳林别业气派的客厅


柳林别业全实木的楼梯

而《安家》中另一处向公馆的取景地,就是通和洋行设计的传世老洋房应公馆。大隐隐于市的应公馆就位于人民广场附近。据档案记载,1900年应子云来到了上海,宁波同乡介绍了一家赫赫有名的英商建筑公司通和洋行做工,当时宁波商人在上海许多商业领域几乎是垄断的,这些雄厚的资源和他刻苦努力的品行,让应子云成为了通和洋行的首位在华买办。应公馆的诞生是因为长子大婚,就是这样一位昔日地产界大亨,要在上海金融中心建造一栋住宅,什么样的建筑不但可以满足居住需求,更匹配和满足身份与面子问题? 所以应公馆建筑的诞生就注定成为上海住宅类建筑的地标。应公馆共4层五开间,总共有27间房间,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一楼为古罗马风的塔斯干柱,进门就是大堂会客厅。巴洛克风格的彩绘玻璃顶格外引人注目。二、三楼外观为古希腊风的爱奥尼双柱廊,柱头涡卷的中间为玫瑰花雕饰,美轮美奂。


大隐隐于市的应公馆就位于人民广场附近



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的应公馆



应公馆巴洛克风格的彩绘玻璃顶



应公馆二、三楼外观古希腊风的爱奥尼双柱廊,柱头涡卷的中间为玫瑰花雕饰

旧上海租界(1845.11-1943.8),在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及其文化。租界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那个时期吸引海内外人士和财富聚集于此的,代表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忆和故事的老洋房建筑文化遗产。漫步在梧桐树隐映下的道路上,沪上老洋房梧桐婆娑,安静优雅,有如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随着照片定格的老洋房旧影,一同领略老洋房的迷人风情。

复兴中路永福路口的良友公寓曾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等。

麦琪公寓建于民国26年,由赉安洋行设计,造型呈点状,坐北朝南。地处的乌鲁木齐中路当年叫麦琪路,所以因此得名。为了在窄小的土地上争取更多空间,赉安洋行设计了创新的超大弧形阳台,巧妙榨取了空间,同时外立面也显得简洁又抢眼,相当值得玩味,被称为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

威尔金逊住宅为典型的英国式花园住宅。威尔金逊是个英籍会计师,1914年自伦敦来沪,创办了汤笙洋行,又兴建了这座宅院。建筑一眼看上去,就是栋英国乡村别墅,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有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现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常德路的195号常德公寓旧时叫爱林登公寓,由赉安洋行设计。常德公寓是根据地形设计的,层髙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3平方米,装饰艺术派风格。整个建筑平面呈凹形,两翼后收。东立面两侧长条形挑阳台,中部竖线条形成横竖对比。顶部2层退台收进。局部装饰得非常细腻。公寓原来是意大利人的房产,居住者旧时多是社会中上层人士。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位于湖南路相交的东北角,钢筋混凝土结构,由法商赉安设计,1931年建造。现代派风格。平屋顶,水泥拉毛墙面;窗裙,阳台,檐口等装饰为装饰艺术派。密丹公寓是一栋5层的仿生历史建筑。密丹公寓建筑立面造型对大象形体进行了仿生。因建筑在顶部设计了连续曲线山墙和在端部设计了卷涡,从而使建筑外形与大象的外形颇为相似。

白尔登公寓建于公元1924年,是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设通贯壁柱,装饰简洁,中部是三开间落地百叶窗台,两端为凸形窗,上部设双重檐口、平屋顶。从外立面来看,白尔登公寓最大的特点便是拥有巨大的阳台,想当年一定很是气派。

高安路14号,高安公寓(阿麦仑公寓),位于高安路的康平路口,建于1941年,赉安洋行设计,现代派风格的公寓住宅。形体简洁,以黄色而砖饰面,铺以白色阳台、窗套和挑檐板,强调立面的线条,以横向线条形窗,水平带状阳台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特征。同时还利用位于街道转角处的特点而将建筑设计成弧形,更加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和流畅。

重庆南路185号重庆公寓,位于重庆南路复兴中路东南角,沿途有南北高架。原来重庆南路叫吕班路,所以重庆公寓当时也叫吕班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1931年竣工。建筑平面依道路转角布局,转角处主入口设挑出阳台,壁柱上部及女儿墙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内院有一圆形喷水池。外墙为褐红色砖面,简约而典雅的装饰主义风格外墙。楼高五层,上中下三段式结构,转角处第五层还镶着一颗五角星。

平江路48号, 原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为砖木结构假三层建筑,建于1919年,原为清朝道尹公署旧址,1927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此处为办公楼,成为当时上海的政治中心,1933年迁走。建国后,由邮电部接管,现为信息产业部第一研究所。该建筑由两幢风格一致的房屋组成,二者通过二层连廊连接。建筑风格总体为西式,同时带有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清水红砖墙面带少量仿石装饰带和简化的古典式窗套。内部空间灵活有致,室内木装修精巧细腻。


平江路48号原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复兴中路1195号,为德国普鲁士风格的学校建筑,建于1908—1916年,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工学校教学楼。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图书馆。由德国倍高洋行卡尔倍克设计,建筑墙面由清水红砖砌筑,纵向窗间的墙面用白色涂料粉刷,并饰以几何形图案。入口处门廊连二层阳台突出檐口,成独特的弧线形山墙面,局部屋面也有同一式样的老虎窗。


复兴中路1195号工科学堂

复兴西路1933号楼,是一座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现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1999年荷兰女王曾在此召开座谈会。该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为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复兴西路193号

复中公寓(原伊丽莎白公寓),复兴中路1327号,建于1930.装饰艺术派风格公寓住宅。建筑五层,规模不大,形式也不像不远处的克莱门公寓那般热情装点。但伊丽莎白公寓节制得体的形态、尺度与装饰,却让人能体味这种喧嚣都市深处的生活品质。

复兴中路1331号,复兴公寓(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花期公寓),属于折衷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建于1924年。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石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现公寓底层为徐汇区房地局,二层以上为民宅。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横五段纵三段划分,并使用曲面,建筑正立面底层有一挑出的较大的门廊,石雕柯林斯双柱支撑,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其上有一个造型别致的露台,非常雅致。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


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公寓

东平路5号,为西欧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24年,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图书馆。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其南立面半圆形拱券,底层入口处采用了三个半圆拱券,券心略加装饰,二层采用五个连续半圆拱券。建筑红色平瓦,灰色墙面,白色阳台栏杆,四周绿色蔓藤缠绕,于沧桑中透出一种浪漫气息。


东平路5号

安福路284号,英国式花园住宅,建于1937年。菲律宾驻沪领事馆曾在此办公,现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使用。坡屋顶采用折形屋面,带老虎窗。墙面材料为水刷卵石,门窗半圆形券和扁尖券并用,入口门廊的八边形断面仿古典式柱子也颇具特色。……


安福路284号

这些老洋房大多建于上世纪初,由外国公司设计,施工多为国内建筑行承担。从花园住宅到新式里弄,还有众多的宗教、医院等公共建筑。因不同的初衷而建造,由不同国家的设计人操刀,这使每一栋老洋房都有自己的气质和风采。在这里我们看到欧陆古典式、英国乡村式、西班牙式、欧美现代式、中西混合式等不同风格的建筑。人们常常用以形容上海的“海派”一词,在这些老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海派”的也不仅是外观,走入一扇扇造型不一的门洞,我们似乎走进了另一个年代:木质雕花的楼梯扶手,略微蒙尘的彩色玻璃,图案复杂的拼花地板……还有红色的机平瓦,外挑的老虎窗,就连一个不起眼的门把手,也因为经年摩挲产生的光泽透漏了它的年纪,无一处不带有岁月沉淀下的优雅。窗户外面是葱茏的梧桐,梧桐外面是喧嚣的街道,仅仅隔开一堵墙,却理所当然地享受了另一种心境。遥想当年定居于此的名人贵胄,应该也曾感受过这份都市中难得的静谧。

20世纪上半叶,许多上流社会人士在市区兴建或租借花园住宅,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民国政要唐绍仪、宋子文、孔祥熙、白崇禧、吴国桢,富商巨贾荣德生、莫觞清(美亚织绸厂老板)等。他们的身影穿梭于洋房花园间,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百年光阴浮掠,朱颜已改,雕栏玉砌犹在,试问孰能读懂岁月的沧桑?

这些老洋房掩映在绿树红花的怀抱之中,它们在都市骄阳中的影子显得那么的安详,那么的端庄。它们既仿佛睿智的老者,藏着一肚子的故事独自品味;又似端庄娴淑的贵妇人,在尽情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美妙的身姿和风采,空气中充斥着高贵和典雅的味道。在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映衬之下,老洋房的轮廓更显出独特的韵味和雅致,一展繁华都市的别样风情。看着这些造型别致且各具风格的老洋房,不只是欣赏建筑,时光也仿佛凝固下来,心境也格外安静下来。让我们在档案的记载中,沉浸在老洋房的静谧之中,一起慢慢追忆那逝去的美好光阴,静静品味建筑的独特魅力,回望到记忆深处。


各具特色的沪上老洋房


孙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



愚园路上陈家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