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百年历史记忆的徐家汇藏书楼

  贾晨玲

  繁华热闹的徐家汇商圈,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之间,有两幢白色欧式小楼在此静静伫立了160多年,见证着徐家汇的风雨变迁,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作为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仿照梵蒂冈图书馆布局的西文书库,与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而建的中文书库,一并将海派文化中西交融的风貌尽数展现。

   

  

  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徐家汇藏书楼位于漕溪北路80号,由东西交错的两栋建筑组成。西侧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南北立面山墙与东立面外墙为断裂式花纹,设有弧拱硬洋松百叶门窗和简洁的水平线脚,与东楼过道相连。

  位于东北侧的建筑用于藏书,又称“大书房”,建于1897年,为上下两层双坡顶,砖木混合结构,南北立面设有多个葡式壁柱尖券硬洋松窗框和百叶窗。西侧建筑的入口处至今保留有1931年建筑大修的纪念碑。

  大书房两层的设计风格中西合璧。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排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木质书架自地板至天花板,共计12格,层高半腰处设内阁楼,设有木雕栏杆,沿书架围起形成上部走道,走道底部有铁栏杆支撑,东西两侧与正中有3部硬木扶梯与上部走道相连,形成上下整体的书架回廊结构。

  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中国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整个空间根据《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说,划分为朝北一通间和朝南六开间,取以水制火之义。木质书架沿墙而立,从地面一直延伸至天花板,每座书架上下均计12格。藏书排架上9格较窄,用于摆放一般书籍,顶格书架边装有固定的铁栏杆,方便固定移动竹梯挂设与固定,便于安全取书或还架。下3格略宽,便于摆放大开本书籍或报刊按《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丛书分列五部,曾收藏中国各省、府、州·县地方志达12万多册,书志2531种,以及各种古钱币等文物。

  1994年2月,徐家汇藏书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4月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897年建成的徐家汇藏书楼,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所在,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

  徐家汇藏书楼的早期收藏汇集了十七、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西文书库收藏了1477年(威尼斯出版的拉丁文游记《世界各地》)至1949年出版的70余万册外文图书,包括拉丁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荷兰文、希腊文、希伯来文等近20个语种,这些重要的文献,深受中外学者的关注。

  藏书排架按照梵蒂冈图书馆分类法,以罗马字母加阿拉伯数字标记,分列36大类286小类。在此还可以查阅到世界各国著名百科全书、辞典、汉学著作和神学著作以及重要学术期刊等。

  徐家汇藏书楼还有一类重要收藏——一篇幅完整的早期报刊。其中包括在中国创刊最早、出版时间最长,前后延续百年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Century Number of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and Herald, Ltd.《字林西报、捷报百周年纪念号》1950年8月3日

  1991年,历经近一个半世纪风雨的徐家汇藏书楼,出现建筑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等一系列险情。当时,巴金、苏步青、谢希德、黄佐临等社会人士紧急呼吁,热心学生、工人踊跃捐款,对藏书楼建筑予以抢修加固,东面底层一间改为过街楼,同漕溪北路西侧人行道贯通,融为一体。与此同时,藏书楼中的全部中文书籍也被转移到上海图书馆妥善保存。2002年,徐家汇藏书楼启动全方位保护修缮工程,以1931年建筑状况作为参照,最大限度恢复建筑最初的原貌。

   修缮过程中,经过仔细清理的卵石墙面与黄沙水泥抹灰,褪去陈年污垢,裂痕得以修复,破损的屋瓦也被替换为近色近尺寸的老瓦。此次修缮保存了原有木窗的整体格局与材质,并以极其谨慎的手段保留了两樘彩色玻璃。藏书楼北旋转楼梯部分腐烂的踏板,也得以采用原洋松材质逐级恢复。

  徐家汇藏书楼珍


徐家汇藏书楼大书房老照片

徐家汇藏书楼内景

徐家汇藏书楼阅览室

  徐家汇藏书楼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珍贵藏品,令人大开眼界。《几何原本》带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变局。徐家汇藏书楼所藏1591年科隆版拉丁文《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共十五卷,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作的注释本。克拉维乌斯是十六世纪欧洲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利玛窦的授业恩师,这部著作是他根据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整理、注释后编纂而成,共十五卷。徐光启和利玛窦正是以此为底本,翻译了其中的前六卷,可谓是《几何原本》的“原本”。

《几何原本》的“原本”

  165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初版《中国新图志》,是欧洲第一部中国分省地图集。内有17幅地图,包括中国全图、明代“十五省”分图、附录的日本地图、以及地理志171页。它的作者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测算方法,是17世纪欧洲了解中国地理必读的权威著作。

欧洲第一部中国分省地图集

  徐家汇藏书楼珍藏的1662年版《中国智慧》,将《论语》《大学》的部分章节,翻译成拉丁文,共有上下两册,徐家汇藏书楼仅藏有下册《论语》前五章,俗称“半部论语”。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这部《中国智慧》,是国内唯一的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也仅存七部,可谓弥足珍贵。

《中国智慧》第一页

  向中国新闻先贤们致敬的展览

  徐家汇藏书楼在完成修缮后,即举办了首次特展——“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 意在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的演进,向新闻先贤脱帽致敬。此次展览由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携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览选取17世纪至21世纪数十个国家的90余件重要报刊汇聚一堂,涵盖十余种语言,带领人们重返历史现场,直观感受300余年间世界发生的变化。

  十五世纪中叶,德国金匠古登堡发明金属活版印刷,知识生产与传播在欧洲催化,直接推动了教育、人文和科学思想的启蒙。报刊是近代新闻业与大众传播的源头与基石。当下世界,互联网高扬,纸媒日趋冷落,渐被新生代遗忘。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在有百余年历史的徐家汇藏书楼拉开帷幕吸引观众驻足观赏。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1665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绘制的《中国新图志》,这是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非常珍稀鲜见。

  入口处的策展说明清楚地宣告了此次展览的特别意义——回首过往,1935年10月,时值复旦大学30周年校庆之际,系龄六岁的新闻学系曾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据记载,展出33国上千种报纸,包括1833年美国《太阳报》创刊号、1872年《申报》创刊号等,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如今,时隔八十多年,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意在希望承继先人的召唤,勿忘新闻的胎记。

《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

《申报》1936年刊

  此次展览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选取17世纪至21世纪中外数十个国家的90余件重要报刊。展品多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个人收藏,上海图书馆也从馆藏中提供数件报刊珍品。参观者可以从中读到如林肯遇刺身亡、美国介入一战、希特勒自杀、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911纽约恐怖袭击、曼德拉去世等重大新闻事件,也能看到众多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独特刊号,如当今世界权威政经报纸之一《金融时报》1888年的创刊号、《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字林西报》1950年8月的一百周年特刊等。

《申报增刊》1936年8月16日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该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朝同治年间)在沪创办,展览中展出的《申报》创刊号单面印刷,八版,版式特别,接近正方形。1912年后成为报业巨子的史量才接手经营。1949年5月27日,《申报》正式停刊。该报有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之称,因其影响之广,上海及江南一带,人们曾将报纸统称“申报纸”。 

  “首先是出版物本身在新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其次是记载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谈到自己的收藏原则,张力奋感慨,自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以来,印刷术和印刷文明促进了教育普及、知识传播;作为印刷时代的产物,报刊本身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报刊的演变还能感受到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我们应该向印刷时代脱帽致敬”。

  上海是中国新闻业的摇篮,曾占据现代出版业大半壁江山。三种于上海创办的重要报刊在展览中亮相,包括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与科学的重要刊物《新青年》1921年7月号,近代国内唯一横跨两个世纪且同时在海内外发行的专业医学期刊《博医会报》1921年7月号,以时事评论为主、侧重中国及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信息的《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7月23日号。“假如有机会触摸这些报纸,可以感受到历史在其上凹凸的印记。”张力奋说,这次展览也是向中国新闻先贤们致敬,“《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中国新闻业的先驱者在上海曾经缔造了毫不逊于世界顶尖报刊的一流报纸。”

 

《新青年》1921年7月号


  社会发展留痕于新闻纸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步步发展在新闻纸上留痕。以展览中的《解放日报》为例,1979年8月12日,头版右下角的新闻《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载入中国当代新闻史,这条刊于头版的事故新闻突破了党报尤其是党报头版不刊登社会新闻的禁区,开启了改革开放时期公开报道灾难、事故的先河;2005年10月《解放日报》发行“神六”纪念特刊,其中一份随“神舟六号”升空,再随返回舱回到地球,这是世界上第一张进入太空的中文报纸。

上海《解放日报》神舟六号纪念特刊(2005年10月)

  上海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祥地,成立于1929年的复旦大学新闻系是中国最早的新闻高等学府。1935年10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就曾在上海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新闻叙事表达随着技术发展移步换景,对新闻教育来说,新闻史不会成为快跑的负担,而是远航的动力支援,让我们知道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图书馆西文古籍的主要馆藏地,定位于中西文化研究的资料交流中心。”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介绍说,这次展览是徐家汇藏书楼与社会力量合作提供多样化历史文献公众服务的一次尝试。“上海图书馆也将继续推进旗下包括徐家汇藏书楼在内的历史建筑向服务更多读者的主题性馆舍发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说,人们总能在不同的技术时代找到保存记忆的合适载体。无论技术如何变化,算法如何更迭,对历史的尊重是重要的起点,而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记载报刊发展变迁的珍贵展品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15世纪中叶,德国金匠古登堡发明金属活版印刷,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17世纪西欧出现了定期出版物,世界报业史由此开始。

  自诞生以来,报纸一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早期的报纸主要刊载重要的时事新闻,国家大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日渐迎合下层民众的口味,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大众传播时代来临。从17世纪到21世纪,每个时代的报纸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采,反映着社会历史变迁。

  展览展出的诸多展品都非常珍贵,记载着不断变迁的报刊发展史,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The London Gazette《伦敦宪报》1675年6月28日-7月1日)是英国政府的官方报纸,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悠久的报纸。创刊之初伦敦流行瘟疫,1665年报纸随政府迁至牛津出版,曾以《牛津公报》(The Oxford Gazette)发行。瘟疫结束后,迁回伦敦出版。本报单页双面印刷,由英国文书局(The Stationery Office)承印,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但在银行假期除外。本页刊载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失窃的消息,两个镀金大烛台和一个刻有学院徽章银盆被窃。对破案线索悬赏20英镑,约为当时英国中产家庭的半年开支。

The London Gazette《伦敦宪报》1675年6月28日-7月1日

  The Tatler《闲谈者》1710年3月25日-28日,由爱尔兰人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 创刊于1709年。一份关于政治、八卦、时尚及时事的报纸,旨在为新生的中产阶级提供信息、谈资和娱乐。文风随兴,不雕琢,有沙龙意味,热衷引经据典。每周出版3次,单页双面。1711年1月2日在出版了271期之后停刊。斯蒂尔转向创办另一份著名报纸《旁观者》(The Spectator)。本期头版论述“衬托”的道理。文中提到,只有在黑色的天鹅绒上才能显出宝石真正的质地,强光下就难以透现珠宝的光泽。绘画中的一些色彩也会干扰观者的注意力。

Τα Ν_α《新闻报》1963年12月31日

  Le Petit Journal《小日报》1896年10月4日1863年2月1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创刊于巴黎。创办人是银行家米洛。法国最有影响的廉价报纸之一,当时售价仅5生丁,与英国便士报和美国美分报相似。188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份日销量逾百万的报纸,引领法国报业黄金时代。同年,增印每周副刊,在首尾或内页印制当时最前卫的彩色石印版画,记录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1944年8月终刊。这期头版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彩印版画。1896年10月5-9日,尼古拉二世偕皇后访问巴黎。

  Le Petit Journal《小日报》1896年10月4日

  此外,展览也展出了很多中国的优秀报刊。如《讽刺与幽默》附页  “新春竞走图”1979年),中国“开放”年代的首份漫画读物。创刊于1979年1月20日,原为《人民日报》漫画增刊。创刊时为半月刊,后改为周刊。漫画为主,也刊登幽默文字。这个漫画棋盘图,表达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社会风尚与行为准则。《东方早报》2016年12月31日中国重要的都市早报。2003年7月7日创刊于上海。曾与《新闻晨报》并称“上海早报双雄”。《东方早报》于2016年12月31日停刊,原有的采编运作和人员全部并入“澎湃新闻网”。展出的这期是东方早报的停刊号,刊载告读者书,宣布纸版停刊、向网络版全面转型,非常珍贵。

《讽刺与幽默》附页  “新春竞走图”1979年

《东方早报》2016年12月31日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展品的选择主要基于三个标准——报刊本身具有重要的新闻史价值,报刊头版刊载了重要历史事件,报刊的国家分布与东西平衡。并表示这次展览有两个特别的设计,一个是展墙上电子表,上面清晰标注着年月日时分秒,这也是历史时间的隐喻;另一个则是展厅正中的展品将每天更换一件,希望大家时常来看,常温常新。此次展出的90份中外报刊中,除《申报》创刊号外均为原件,源自全球各大洲、数十个国家,而最早的一份则刊印于17世纪中叶,最近的已是21世纪,跨度300多年。

  新闻报道是当下的,但当下即为历史,从他发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成为新的历史。”为过往,皆为序章。而历史又可以照见我们的未来,并以此改变着历史。本次展览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的演进,承载着报刊发展的百年记忆,意义深远而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