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档案局深入贯彻“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建立档案科研数字化智慧化导向,加强宏观管理,优化项目任务布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全年共15个项目通过国家和本市专家验收,另有12个项目获得相关科技成果奖。
一、探索档案信息开发开放新途径
1.《基于分治的文本语义建模研究——以档案利用咨询服务为例》项目(由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昀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担)
探索了信创环境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档案语义检索的实施路径,基于开源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和通用语法规则的语义分析引擎,建设了包括分词库、关键词库、语义向量库、语义关系库等分布式知识库,构建了多维语义模型,实现了基于自然语言解析的档案信息多路检索功能,提高了档案检索效率,更好地满足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需要,具有较高创新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基于分治的文本多维语义模型示意图
2.《数字技术在档案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以“走进记忆宫殿·上海市青少年数字档案馆”平台为例》项目(由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昆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担)
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为基础,结合青少年兴趣特点,运用动画、3D模型、人机交互、VR/AR实景呈现等多种数字技术和展示方式,设计了包含“城市记忆 时光珍藏”常设展可视化导览、上海文化和“四史”教育系列档案课程、档案科普教育课程、成长档案制作课程等栏目的系统平台,具有综合性、定制化、高互动性、可扩展性特点,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和多元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上海市青少年数字档案馆界面设计
3.《AI+档案开放审核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应用》项目(由静安区档案馆和上海涵妍档案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
在深度学习算法基础上优化了适用于本馆档案开放审核的深层知识感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档案开放审核规则库、知识库及人工智能开放审核模型,开发运行了智慧档案开放审核系统,优化了工作规则和流程,实现人工复审实时交互,辅助区档案馆开展30余万件档案开放鉴定任务,提升了档案开放审核准确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其他档案馆开展相关研究和业务实践具有较高参考借鉴意义。
智慧档案开放审核系统
智慧档案开放审核系统AI 开放审核流程图
4.《近代中国海关高等教育红色档案及革命精神研究》项目(由上海海关学院和上海新影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担)
通过研究近代中国海关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厘清了近代海关高等教育组织沿革,总结了税务专门学校办学经验,梳理了近代中国海关高等教育中涌现的杰出人物和突出事迹,为新时代海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为近代中国海关红色档案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电子档案管理新图谱
5.《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社交媒体档案资源管理研究》项目(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档案管理中心(新闻宣传中心)承担)
聚焦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微信公众号,研究了社交媒体档案信息归档范围,界定了元数据构成元素及描述方式,制定了一套社交媒体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了住房城乡建设社交媒体类档案资源库,实现了新闻宣传子系统与数字档案室系统对接,有效确保了社交媒体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新闻宣传系统与数字档案室接口方案
6.《社交媒体档案管理机制的实践性研究——以长宁区为例》项目(由长宁区档案局(馆)承担)
以区政务服务单位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三家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单位,分别开展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管理实践,制定了《长宁区政务社交媒体文件材料归档指南》,界定了社交媒体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交媒体档案管理流程,优化完善了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功能,实现社交媒体档案接收进馆,为该类档案资源收、管、存、用提供了实施路径和实践案例。
长宁区人民法院社交媒体文件材料归档流程图
7.《基于文档一体化的电子公文单套制管理研究》项目(由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承担)
聚焦文档一体化和电子公文单套归档管理,探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模式和制度规范,开展电子公文在线归档标准化接口、元数据采集等关键技术攻关,连通了电子公文归档与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接口,实现了企业电子公文在线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为促进企业电子公文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
基于文档一体化的电子公文管理示意图
三、探讨档案管理新理论
8.《数字治理环境下建设项目档案体系优化升级研究》项目(由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承担)
针对解决建设项目档案数据来源不规范、挖掘不充分、利用不便利等难题,对数字治理环境下建设项目档案体系的模式、分类框架、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开展理论研究,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目标,对建设项目档案数字化治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数字档案管理优化研究》项目(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档案馆承担)
聚焦高校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高校数字档案管理现状调研分析,对档案管理流程再造的意义、可行条件、描述方法、描述工具、问题诊断方法及实施对策开展论证,提出了流程再造方案,对提高学校档案信息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10.《档案利用权视角下开放审核制度研究》项目(由上海商学院承担)
借助法学等多学科理论,从档案利用权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档案开放审核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档案开放审核重构的理由,从立法保障、程序设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档案开放审核的实现策略和途径,对有关单位开展档案开放审核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档案鉴定研究》项目(由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承担)
梳理了中外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脉络,构建了档案鉴定发展趋势模型,结合“互联网+政务”时代背景、信息技术和历史书写要素,提出了基于“历史构建”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以及面向用户的档案鉴定思想,为相关部门优化档案鉴定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追求档案治理能力新提升
12.《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由奉贤区档案局和奉贤区南桥镇人民政府联合承担)
深入研究了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现状,制定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性意见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提出了“村档村管”和“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模式,形成了归档范围、业务要求清单和支撑条件清单等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乡村各类档案资源,显著提升了村级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13.《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企业电子档案治理体系与管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由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和上海鼎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担)
围绕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事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聚焦金融企业电子档案治理主题,研究分析电子档案治理体系内涵,制定了相关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技术标准,搭建了企业电子档案治理体系基本架构,开发自主可控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并在集团广泛应用,在创建上海市示范数字档案室、集约管理集团各门类档案数字资源、确保档案数据真实、完整、可用、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档案人员业务能力体系建设——核电档案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项目(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
以核电档案人员能力建设为研究对象,依据胜任力特征理论,提出了档案业务人员胜任力的26个特征指标,构建了核电档案人员胜任力模型,形成了核电企业档案干部业务能力建设体系建设方案,为优化档案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档案人员业务能力、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等提供了新思路,设计了新路径。
15.《新形势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研究——数字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职业发展研究》项目(由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上海市档案服务和教育中心联合承担)
围绕上海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开展调研,系统分析研究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职业发展背景、目标和思路,阐述了档案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探讨了档案数字职业功能定位、标准框架以及档案数字技能人才培育的评价机制,为数字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成果、承上启下之年。下一步,上海档案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市委二十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标科技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档案创新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力攻坚,务求实效,持续推进档案科技研究在引领和带动档案事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