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与妻书: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常州三杰”有着鲜明的共性。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学识渊博,才华卓越,也都担任过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职务,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遗憾的是,为求索中国革命的前途,三位革命家均英年早逝。所幸有档案存世,如今我们追忆先驱,仍可籍此重温那段烽火岁月和其中的家国情怀。

三人中,张太雷的牺牲时间早于恽代英和瞿秋白,牺牲时年纪最轻。这位李大钊口中“学贯中西,才华出众”的时代精英,一生“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其全部的青春理想、家国情怀在一封书信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张太雷写给妻子陆静华的家书收藏于中央档案馆,是两人诸多通信中唯一存世的一封,对于了解和认知这位血肉丰满的早期党的领导者弥足重要。家书共二千余字,写于1920年2月,张太雷受命出行苏俄的前夜,其时虽是寒气入骨的凛冬,字里行间却春风涌动,暖化人心。

1918年春,张太雷奉母命与同乡同龄的陆静华结婚。这场包办婚姻中的妻子起初识字不多。身为北洋大学法科法律学门三年级学生,接受了新式教育,此时已经立志探索新世界的张太雷并未嫌弃她,而是决定改造世界先从身边人开始。

大学寒暑假,张太雷与妻子一同操持家务,劳动之余,教她识字、鼓励阅读。当时,他们居住在武进大南门外子和里,如今的常州市武进区子和里3号。两年后,当这封情长纸短的家书送达这里时,陆静华已经完全有能力通读全信,读懂丈夫言语间对旧式官僚生活的批判与厌弃,对理想家庭关系的憧憬和对进步精神世界的向往。

信中,张太雷既想告诉妻子自己的行踪,又不能违背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于是他谈到自己的理想,说此行的目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目标是“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的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他说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放弃“等明年去考高等考试”的想法,因为他想要保持“清洁的身体”和“高尚的道德”。此时他已经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此行的目的地是俄国伊尔库亥克,担任共产国际委任的职务。为此,他甚至未及领取北洋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张写有张曾让(张太雷原名)名字的证书至今收藏于天津大学档案馆。

抵俄后,张太雷担任国际远东局中国科书记,成为第一个在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四个月后,1921年6月张太雷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到中国与陈独秀、李大钊会谈,筹备中国共产党建党事宜。张太雷全程担任翻译,并在会前为筹备组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草案。7月间,他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负责人舒米亚茨赞扬他“张太雷同志不囿于中国问题和事务的小圈子。国际性的工作吸引了他,他也力求从中汲取更多的组织经验”。初登国际共运舞台的张太雷以昂扬的工作状态、渊博的知识结构、杰出的政治才华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敬,被誉为“国际主义者”。

革命者九死一生,对敌斗争时意志坚不可摧,对待亲人的情感却往往比常人更加浓烈。临行前,张太雷放心不下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惦记羸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信中,他期盼“母亲也享真正幸福”,“母亲年老亦应当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你可劝劝母亲说不要过省,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对于妻子,能看出他追求一种琴瑟和谐、举案齐眉的家庭生活。除了“家中过日的问题”,书信的大部分内容他用来鼓励年轻的妻子“趁这个时期中用一点功”, 努力成为独立有学识的新女性。“一定要进学堂”“第一要选你所最擅长的功课”。张太雷事无巨细,他建议妻子学绘画和刺绣,“历史、地理、理科应当懂一点”,“国文要多读新的白话文”,“可多看小说如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等”,要看“妇女杂志、小说月报”,因为“希望我回来的时候,我学得很好,你也学得很好,那时我们多快活啊!”信尾他嘱托妻子“安心供养母亲,教育细苹(张太雷长女的乳名)。这之后,两人聚少离多,直至1927年末迎来夫妻间的永诀。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钊《青春》)。张太雷最后的青春热血洒在初冬的广州街头。广州起义期间,29岁的总指挥张太雷在去往前线的敞篷车上身中三枪,最终“化作镇碎旧世界的惊雷”,成为党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他领导的广州起义意义非凡,第一次在起义中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他所创立的广州苏维埃是中共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透过这封整整百年的泛黄家书,后人依稀见到身负建党精神的伟大一代中张太雷的青春身影!

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