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的田野间,曾回荡着一种独特的歌声——一人昂首领唱,众人应声相和,高亢的旋律穿透稻浪,远播数里。这便是青浦田山歌,主要流传于赵巷、练塘等地区。2007年6月5日,这承载着江南农耕记忆的声音,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147项)。青浦田山歌不仅是农民耘稻、耥稻时的精神号角,更是一部用方言与旋律写就的“水乡纪实”。
田山歌的诞生,与青浦的稻作文明密不可分。早在1934年编纂的《青浦县续志·杂记》中,已有"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记载。明代文人叶盛也曾说:“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
新田歌《妹依杨柳忘情哥》演出
田山歌并非单一曲调,而是包罗万象的“民歌百科全书”。青浦田歌按其形式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大山歌
“大山歌”是田山歌的“重头戏”,专为耘稻、耥稻等集体劳动而生。其篇幅宏大,结构复杂,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响山歌、吆卖山歌等。其演唱形式独特,由头歌、前卖、前嘹、长声、后卖、后嘹、赶老鸦、歇声等几个部分组成。
2. 小山歌
即四句头山歌、问答山歌、乱嚼山歌,是一种曲式比较短小、节拍节奏比较自由、旋律发展比较平稳、音区不高、口语化叙事抒情的民间歌曲。它犹如现代的通俗歌曲,清丽柔婉,细腻平朴,平淡而富有韵味,它表达了歌手豪爽、幽默、诙谐、聪慧、质朴的性格。
小山歌《插秧船》
3. 小调
小调贴近生活,质地纯朴,风格明快,风情浓郁。既有土生土长的本地小调,也有杂交变体的外来小调,还有民间舞蹈的舞歌,其他还有号子、儿歌以及吟唱调等。青浦田歌来自生活、来自民众,能准确、迅速地反馈出最主要的社会信息,具有与众不同的多种功能和立体性。
田山歌的歌词文本,堪称江南农耕社会的全息影像。
田山歌中有大量反映青浦水乡社会生活和人们劳动场景的歌词,如《耘稻歌》《插秧歌》《摇船歌》等,这些歌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以及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喜悦。
田歌《种田山歌》
在青浦田歌中,反映爱情婚姻方面的歌词,所占篇幅最多,内容极为丰富。许多表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和蔑视封建礼教,大胆吐露自己对爱情心声的歌词。如田歌中的"五姑娘""熬郎"等等歌词,都是极为典型的。情歌类歌词,少则几行,几十行,多则上百行。"白六姐"就长达四百多行。诉说了在封建社会里自由恋爱的抗争。
“结识私情隔条河,手倚杨柳望情哥,娘问小女在看啥,河里川条鱼实在多。”
上面通过短短四句歌词,描绘了少女聪敏伶俐的形象,并巧妙地回答了娘的提问,一个对爱情痴迷追求的少女,跃然纸上。
赵巷公社某田歌队在车水抗旱时唱田歌
早期山歌中还有许多表达阶级差异的隐喻,如《长工苦》通过对比地主与雇农的生活差异,揭示社会矛盾。下例是长工们即兴编唱的长工苦歌词:
“……长工苦到二月中,打打包裹去做长工,大男小女哭得哀哀叫,我狠狠心肠离家中。”“长工苦到六月中,夏暑烈日晒长工,到夜里,东家乘凉蚊子拍,我锄草喂猪忙勿定。”
……
在田山歌的衬词与拖腔里,藏着江南农耕文化的声学密码。
青浦方言是田山歌的灵魂。民间方言,土语入歌,俯拾即是,情趣横生,格外新鲜。
“吃唔肉,还唔壳”(《螺丝经》)、做大勿来"、"看大勿清"、"打伊勿过"、"拨本书伊"……
田山歌善用隐喻与谐音,将炽烈情感包裹于婉转表达中。“月亮出来月亮弯,牡丹挂在紫金树,郎心挂在妹心间”,以物喻情,尽显江南儿女的含蓄聪慧。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智慧,是封建礼教重压下发展出的独特的隐喻美学。
田山歌拒绝刻板工整,衬字、断句、减字等手法让旋律如流水般自由跌宕。歌手们即兴加入“哎哟”“嗬嗨”等衬词,时而拖长语调如涟漪荡漾,时而加紧节拍似急雨打萍。这种演绎,让每首田歌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现场艺术。
1953年,田歌队迎来高光时刻。由王锡余带队的10位农民组成的田山歌队,在首都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中南海的舞台上,他们唱响邀卖山歌《五姑娘》,获得优秀节目演出奖,毛主席的掌声为田山歌烙下国家记忆。
赴京演唱的青浦田歌队
本文整理自《赵巷田歌》等青浦区档案馆藏资料
(来源:“青浦档案”“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