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档案局局长 上海市档案馆馆长 徐未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上海市档案局(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努力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一、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2022年10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方向,向上海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民城市的发展道路、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样本的重大课题。
城市的核心是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让城市的建设成果为人民共享,让城市的治理效能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
档案工作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性、基础性作用。作为超大规模城市的档案主管部门,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起点谋划推进档案工作,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期待。
二、对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市档案局(馆)将档案工作与人民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在建设具有上海特色、时代特征的人民城市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一)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建设弘扬红色档案文化的人民城市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一百多年来,红色基因植根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成为上海的城市属性和精神品格,成为引导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精神养分。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必须充分发挥好红色档案资政育人作用,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品格。
摸清“红色家底”。2020年以来,上海市档案局(馆)持续加强红色档案普查,截止2023年底,共梳理重要馆藏红色档案总量已超过60万卷/件,收集49家单位红色档案目录共计2.9万多条,建立形成了全市红色档案专题目录库,为后续指导和监管打牢基础。
着力对馆藏高龄、珍贵红色档案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制定“市档案馆馆藏红色档案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对55万卷红色档案开展抽样调查,抢救修复破损较为严重的红色档案14.2万页共计3050卷/件/册。高标准建设红色档案专用库房以及珍贵红色档案特藏室,为分级分类保护红色档案创造条件。
精心举办红色专题展览。2020年以来,上海市档案局(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以及重大纪念日、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等,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部门以及市级相关部门、单位举办《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红色档案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路》《光荣之城 人民城市》等10个红色档案专题展,社会各界反响热烈。通过巡展推广、异地输出、一展一册等形式,红色档案展览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逐年扩大。
红色档案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体系。与中小学校探索开设学科思政线上公开课,联合举办“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发“走进记忆宫殿”系列课程,促进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
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档案力量。深入挖掘全市档案馆馆藏中改革开放、脱贫奔小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历史上的党纪教育、上海老字号、上海城市交通变迁等专题档案,在“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中向社会公布。编撰出版《东方欲晓》《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的城市》(杨浦卷),上线“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建设红色档案数字展厅。通过各种形式的档案文化宣传,使红色档案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
(二)便民惠民服务,努力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城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近年来,上海市档案局(馆)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档案服务功能,线上线下融合,有力推动民生档案查询便捷化、智能化。
从“全市通办”到“一网通办”、长三角“异地查档”、“沪鲁通办”。早在2010年,上海建成民生档案远程查询系统,实现民生档案查询“全市通办”,市民不出社区就能查询远在本市其他区域的个人民生档案。2018年底,查询系统首批整体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受理、出证“一网通办”,“一张网”覆盖全市220家社区服务中心。2019年以来,民生档案查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纳入长三角公共服务菜单,实现长三角“异地查档、便民服务”,覆盖三省一市345家档案馆。2023年,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沪、鲁两地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申报、邮寄取档,解决了沪鲁异地查档“多地跑”“折返跑”的问题。民生档案查询成为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一张名片。
从4类增加至27类。市、区档案馆对各类民生档案优先进馆、优先整理鉴定、优先数字化、优先建设专题数据库。可查询民生档案以每年增加1-2类的速度,从2010年最初“全市通办”4类民生档案,增加至目前27类,横跨婚育、知青、教育、兵役、农业、劳动保障等民生领域,建成标准化民生档案目录数据库,数据总量近2000万条,用“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从“就近查”到“指尖查”。目前,民生档案利用渠道已覆盖全市287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及民政、公证、房产交易等部门分中心,部署“一网通办”总门户、移动端“随申办”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和“一网通办”超级自助终端等利用场景,办件总数逐年攀升,受理量持续处于每年15万人次高位。2023年,线上受理量突破20万人次,历年累计服务群众突破80万人次。其中,婚姻登记档案、独生子女证档案、知青上山下乡档案、兵役档案的查询量占比达8成,被列为“一网通办”高频事项,办理流程不断优化。民生档案查询便捷化、智能化,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聚焦留存城市记忆,努力建设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承担了很多国家战略,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作为城市记忆的记录者和守护者,上海市档案局(馆)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推动档案工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全面记录好、留存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历程。服务“五个中心”建设,久久为功做好重要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等四类重要档案(简称“四重档案”)的收集管理。从2022年起,上海市档案局每年发布“四重档案”工作清单,建机制、建制度,明确档案工作要求。持续派驻进博会、防疫办,深入对口援建地区对接指导,连续6年接收六届进博会档案6.4万件,连续4年接收疫情防控档案4.8万件,连续2年接收上海援青、援滇档案8000余件,多措并举,形成合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两类档案”以及进博会档案早收集、早进馆。
切实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头作用。连续5年牵头与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签订协同合作事项备忘录,协同开展跨省档案查询、编研、展览、人才培养等合作事项。加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档指导,确保各类档案收集完整。实施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长三角三省一市“异地查档”远程虚拟窗口跨省通办,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快推动档案事业发展高质量、现代化。以档案数字化转型为牵引,以法治为保障,加快档案地方立法和科技创新,2021年以来累计立项科技项目114个,20项被列为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档案法治和科研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全市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截至2023年底,16个区档案馆已经全部建成数字档案馆,35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建成数字档案室,为档案“数智”管理夯实基础。部分机关档案库房运用人工智能,实现存储、保管、调卷全自动,为现代化库房管理作出示范。
今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努力方向,更加自觉地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一要在红色档案资源“深挖”上下功夫。结合“党的诞生地”工程,系统推进红色档案挖掘保护,编辑出版编研成果,总结好上海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改革精神,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二要在民生档案查询“好办”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查询系统功能,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提升精细化服务理念,深化部门联动,加强数据治理,真正做到“数据跑腿”“服务跑路”,用心用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三要在五个中心建设和国家战略“服务”上下功夫。锚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持续加强“四重档案”收集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将上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民城市的奋斗历程,全流程记录、全过程留存、全覆盖收集,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