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数字时代上海政务服务的数字记忆——上海市档案局积极推进“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海市档案局认真贯彻新修订的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配套规定,注重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机制、加强业务培训,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上海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留下了珍贵的数字记忆。

  基本情况 

  1.“一网通办”基本情况 

  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的“一网通办”工作,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截至2025年1月,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实名用户逾8500万,通过PC端、“随申办”App、微信小程序和支付宝小程序接入事项3700余项,累计办件6.3亿余件,服务群众690亿余人次,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增强了市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擦亮了上海高效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 

  2.“一网通办”职责情况 

  上海市档案局在“一网通办”工作中担负6方面的工作职责:一是建立工作机制。与市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共同建立推动“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筹划全市“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技术路径,制定常见类型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四性”检测标准规范。三是提供技术支撑。与市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共同开发电子文件归档功能,为部分单位解决归档功能问题;开发上海市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保障“一网通办”电子档案在线移交和接收工作开展。四是指导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指导40余家市级政务服务单位开展“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五是指导电子档案接收。指导市档案馆及16个区档案馆依法依规接收保管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一网通办”电子档案。六是履行档案政务服务职能。开展2项档案行政许可事项及20余项民生档案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 

  3.“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情况 

  目前,全部46家市级政务服务单位中,除因无行政许可事项或使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暂时无法获取办件数据等原因无法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的10余家单位外,30余家单位已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并依法向市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资源,并进一步提升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能。16个区全部开展“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并依法向区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随着“一网通办”的深入推进,市档案馆接收的电子档案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上海市档案馆接收电子档案3189件;2022年,接收电子档案6.18万件,共65G;2023年,接收电子档案16.12万件,共850G;2024年,接收电子档案43.6万件,共1.06TB。 

  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1.高位谋划引领,上下联动抓好贯彻落实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202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批示要求,市档案局和市政府办公厅抓好“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市档案局局长先后到市政府办公厅、市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走访调研,围绕贯彻《办法》、建设全市统一电子文件归档平台等事项与相关单位领导沟通协调。全市40余家市级政务服务单位积极贯彻《办法》并推动“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形成了上下联动抓贯彻落实的良好局面。 

  2.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确保规范开展 

  2018年“一网通办”开通初期,上海市委、市政府便将电子档案管理与“一网通办”平台建设、电子签名、电子证照应用同步纳入“一网通办”“3+1”制度体系框架,此后连续7年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一网通办”工作要点。2018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档案局制定的《上海市“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4月,市档案局制定地方标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技术规范》,明确了具体实施过程中系统功能需求、技术流程、归档信息包组织结构以及元数据规范等方面的要求。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档案条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专章中单列条款,对“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2021年,市档案局印发《上海市“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办法》;2023年,制定了《上海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档案检测指南》;2024年1月,制定了《上海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为开展“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市档案局每年印发《上海市档案局关于开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作实际明确当年工作要求。 

  3.注重统筹协调,完善机制协同提质增效 

  上海市档案局主动协调“一网通办”业务主管部门市政府办公厅、技术主管部门市数据局和市大数据中心建立了工作机制,共同推动“一网通办”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市档案局与市大数据中心共同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归档功能和应用场景,相关工作得到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国家电子文件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认可,被列为国家首批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并通过验收。市档案局与市政府办公厅积极协调对接,进一步优化“一网通办”工作考核机制,将“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要求连续三年写入《上海市“一网通办”第三方调查评估工作方案》,纳入全市“一网通办”年度评估工作,有效调动了全市46家市级政务服务单位以及16个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加强培训指导,靶向施策破解难题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上海市档案局于2019年7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实施方案》,并多次开展专题培训。市档案局(馆)的相关业务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到市级政务服务单位和各区开展现场业务指导,分门别类分析和解决不同模式接入单位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并指导建立完备的电子文件归档功能。二是提升业务规范。2024年1月,市档案局与市政府办公厅举办“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培训,就“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功能、电子文件归档信息包和电子档案移交信息包以及电子档案“四性”检测等开展针对性培训,有效提升了各级政务服务单位开展“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业务能力。三是推动数据返还。市档案局积极协调市数据局开展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返还区级政务服务单位,并积极协调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等市级政务服务单位向区级单位返还数据,取得了积极成效。 

  科技赋能电子档案管理 

  1.政务云架构支撑服务拓展 

  一是提供电子档案“四性”检测和在线移交功能。上海市档案局(馆)积极依托政务云搭建数字底座,开发了上海市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为市级政务服务单位提供“一网通办”电子档案“四性”检测以及在线移交功能。目前,全市46家市级政务服务单位中,已有30余家单位通过上海市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开展电子档案移交工作。二是提供云上数字档案室功能。同时,为解决部分市级政务服务单位“一网通办”业务系统归档功能的问题,该平台开发了通用的数字档案室功能,通过API接口的方式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功能,形成规范的电子文件归档信息包,并对归档的电子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目前,有2家市级政务单位通过API接口的方式使用通用数字档案室功能。三是搭建区级馆室一体化系统。全市16个区档案馆已全部建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且大多数区依托政务云平台搭建了馆室一体化系统,既提供虚拟数字档案室功能,也具备了电子档案接收和安全保管的能力,为“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了数字底座。 

  2.人工智能驱动流程优化 

  上海市档案局注重科技创新引领,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加强技术研发,再造工作流程,解决了一系列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2021年市档案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电子文件智能化归档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验收,并在市残联等单位进行了转化应用。市级政务服务单位通过AI数据智能捕获技术打造无感式、静默型在线归档新模式,有效缓解了系统接口异构,归档数据无法及时、完整、准确、系统收集的问题。2022年,市档案局(馆)进一步开展档案数据规范性检测系统研究,依托多智能体技术的自组织、自协同、策略动态组合调度能力,将“分级、分类、分层”检测机制进行有序分解和有机组合,快速实现归档、管理、移交阶段的数据检测,在电子档案移交阶段开展元数据校验、哈希值比对等50多项自动化检测,确保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校验,为档案数字资源质量长期保存奠定了基础。 

  3.科技赋能优化管理升级 

  上海市各市级政务服务单位也积极运用数字孪生、深度学习、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深化“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场景应用,优化电子档案管理升级。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档案部门积极开展开放性智能鉴定,通过NLP技术提取档案关键词,实现电子档案标引以及档案鉴定自动化;实现OCR智能处理,集成深度学习OCR文本识别引擎,支持PDF图片档案的字符识别率超过96%,实现自动著录功能。上海市公安局建设智慧档案管理系统丰富电子档案管理场景,实现全员网上阅档功能,建立电子档案利用热度分析模型,精准识别高频查档事项;运用数字孪生和物联网技术建成60个虚拟库房,全真映射市局和各分局所有实体库房及档案在库状态,实现了档案动态管控,通过智能方仓、机器人等存储与周转设备,自动门、电梯等基础设施的通联,实现档案全自动调取与归还,档案检索调取速度从平均15分钟缩短至2分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将海量的司法数据、司法政务数据进行深度整理,通过软件系统研发对办案和办公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原生电子文件应用尽用提示预警功能,对档案材料是否属于办案系统自动生成、当事人通过网络提交的“无纸化”文件进行精准校验、实时反馈,通过电子档案数据分析辅助诉讼业务决策参考。 

  下一步,上海市档案局将以“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为着力点,积极推动全市档案云以及集约化归档平台建设,积极打通数据壁垒、重构业务流程、创新技术应用,持续推动档案事业从“数字化转型”向“数智化治理”跃迁,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数字之都贡献档案力量。 

  (来源:中国档案杂志,作者:胡明浩 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