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口号,号召全国各省市支援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项重大水利工程。

治淮工程润河集分水工程之一:拦河闸全景。

解放初期,上海五金行业工人先后为治理淮河工程、河北官厅水库等工程的修建承担了大量机械设备的生产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图为皖北润河集水闸工地的民工们欢迎上海工人。

1950年到1958年,上海动员赴外地参加工农业建设的劳动者共计150万人以上。图为1954年7月2日,参加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上海技工与亲人在车站告别。

上海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重,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支援武钢、包钢、鞍钢、本钢、一汽等重点建设项目。此件为《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动员技工参加鞍钢建设的通知》。

1958年8月,货运列车在鞍钢宏大的厂房内行驶。

从1953年开始建设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生产厂。从1953——1955年,先后有1万多名建设者离开上海奔赴长春,支援一汽建设。图为上海支援第一汽车制造厂重点建设工程的职工。

对于一些重点项目必须的配套企业,上海积极组织相关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有力地支援了我国重点项目建设。此件为《1955-1957年上海市工厂内迁计划表》。

中华铁工厂第一批去广西的职工,在横渡乌江后集体留影。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后经反复研究决定,两地独立建成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此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致交通大学关于内迁问题的通知》。

1956年,交通大学师生为迁往西安做好设备装箱起运准备。

首批交大迁校教职员工踏上西迁旅途,图为当时在上海徐家汇火车站欢送的情景。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提供)

上海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基地,院团林立,人才汇集,而其他不少城市则相反,文化发展遭遇瓶颈。为此,1956年初,上海市文化局专门制定《关于动员上海剧团支援外地的工作计划》,准备将40个越剧、甬剧、沪剧等剧种的剧团支援各地。

《1960年上海市支援西藏技工任务分配表》

上海从1963年开始,有计划地动员青年到新疆军垦农场支援建设,当年就有2万青年支疆。图为赴新疆建设的上海知青。

1964年5月22日,阿尔巴尼亚妇女代表团观摩市三女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们在草坪上演出活报剧,宣传响应党的号召到新疆去。

上海支援全国三线建设工作于1964年第四季度启动。截至1966年第一季度,上海共完成搬迁工厂66家。此件为《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关于上海五个厂迁往三线的工作报告》。

上海派出大批人员到“大三线”与“小三线”,并将许多地方建成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此件为《关于抓紧小三线生产建设工作的通知》。

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总结会议合影

按照中央要求,上海市对口帮扶中西部7个省区市、20个地州市、101个县

上海援建三峡项目——宜昌市上海中学

1994年7月,上海捐赠宜昌市宜昌县东风牌卡车。

上海援建的重庆万州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暨双河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999年,上海市委组织部致援藏、援疆、援滇、援三峡库区干部和参加赴滇扶贫青年志愿者 及家属的慰问信

2000年8月17日,“江渝9号” 轮载着600多名三峡移民抵达南门港码头,他们将落户上海崇明,在这里开启新生活。图为第一个踏上上海土地的三峡移民徐继波。

2009年上海援建的重庆万州移民就业基地标准厂房(三峡库区)

1997年10月,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宗山广场改建工程完成。

2009年,上海援建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供水工程正式供水,解决了县城2万居民生活用水,“饮水难、饮清洁水更难”从此成为历史。

上海援建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解困安居工程项目

针对西藏师资力量薄弱且师训资源缺少的情况, 2016年8月,上海大力实施“组团式”教育援藏,选派第一批40名援藏教师“定点”帮扶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两年时间内,学校高考上线率连续达到100%,本科和重本上线率名列自治区前茅,中考成绩稳居自治区榜首,并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师资队伍。

创新“组团式”医疗帮扶模式,“以院包科”帮助对口地区医院全方位提升硬软件和内涵。2018年6月,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先后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图为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全貌。

援藏记事(剪报集)

援藏工作笔记

1985年,上海市市区经济技术协作代表团参加滇西八地州经济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并与对口支援的十二个地州负责同志商谈了支援合作项目。

《关于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九五”计划纲要的通知》未划控

2004年,云南莽人居住的草屋。

2009年,异地搬迁后的云南莽人村寨新貌。

1998年5月,首期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才培训班开学典礼

2004年,上海援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病房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上海援建的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保障性住房

上海援建的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城南教学园区体育中心

上海援建的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医院内科、门急诊综合楼

在上海的大力支持下,巴楚县艺美服装有限公司配套了600多台服装生产设备,带动就业600多人,转移就业农民人均月收入超过1800元以上。

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举办“相约星期六”上海名医大讲堂,为市民普及健康理念。

援疆医生下乡开展义诊

《入疆服务手册》

2008年7月,首批都江堰赴上海务工人员启程。

2009年8月,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竣工。

2010年8月,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的117个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图为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壹街区全景。

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土桥小学

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致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感谢信 。

对口支援工作简报第223期——上海援建大力学习发扬世博冲刺决战精神“5.12”前将再竣工交付一大批重要民生项目

上海援建的青海果洛州人民医院医技楼

上海援建青海玛沁县资产收益产业投资建设项目,当地农牧民年底喜获分红。

上海医生赴青海久治县开展“慈善光明行”义诊活动,术后病人送哈达表示敬意。

上海援建青海果洛州班玛县敬老院项目

2018年10月18日,大同教育集团举行西宁果洛中学教师第一期跟岗培训启动。

上海与贵州遵义市合作建设的临港遵义科技城,以生态为基础,以人文为内涵,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城市配套、建设反哺产业发展的具有上海元素、遵义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上海助力贵州凤冈县天桥镇发展蜂旅一体化产业

建设自然能提水工程,解决了部分高海拔干旱地区工程性缺水和安全饮水问题。图为贵州务川县红丝乡村民家中通上自来水,喝到放心水。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组在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开展义诊活动

上海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在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并亲自指导医疗工作。

2018年7月,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4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搭乘“沪遵劳务直通车”到上海就业。

2020年1月24日,上海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在虹桥机场停机坪准备登机。(解放日报记者董天晔摄)

《上海援鄂医疗队简报第一期》(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2020年1月26日16:42,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第一批上海医疗队的护士们首次进入病房当班,气氛有些紧张。(解放日报记者董天晔摄)

2020年2月9日,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医生交接患者信息。(解放日报记者赖鑫琳摄)

2020年3月9日,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前夜,医护人员和患者拥抱话别。(解放日报记者赖鑫琳摄)

2020年3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准备返沪的医疗队员和继续留守的战友依依惜别。(解放日报记者董天晔摄)
